返回 防曬美白

中國人哲學思想觀後見思感想~

知識給予複雜    對錯給予立場    在知與不知之間容易產生糢糊    但在對與錯之間更容易產生誤會  所謂言者無意  聞者有心  是非在因果中對立  人與人卻在歲月中輪轉  富愚禪意的佛相拈花瓣  因人感悟不同  所得見識也不同  因此誤會產生  如果立場方向不一致  勢將南轅北轍各分渭水  也是如此  孔老先生講因材施教  所謂因材施教並非各個分嶺    而是講求系統條理  樹狀方式結構學習  這樣的做法可以明確    所謂「適之所適,可以逢遠」是條條道路通羅馬的理想演釋  這也是孔老夫子理想系統的中庸表率  然而孔老夫子  晚年求道老子  見道德經首序開文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萬物之間  並沒有所謂的對錯立場  大自然的輪替  悠悠歲月的輪轉  都只是表現萬物生命沙河中的放大藍圖  只是道是無私的  而我們卻是自私的    在對錯是非的泥沼中    我們將它自制化  立場化    所以分隔線產生    也產生了  你  我  他  別人  一個四維象限的抽象公式    更為了區分自身的優越    產生種族物種等等  佛家講求眾生平等  並非人生而平等  而是在他們眼裡一切都是平等的    我想這個問題便可讓許多人誤解了    人生之所以不平等    也是因為身為人的我們將這一切區隔的具體後遺症    這也是為何孔老夫子    晚年慕道教學    釋尊菩堤樹下開樽義境的原因之一    哲學是一門奇特的現實真相課程  它講求實在也講求真理  但真正的哲學是沒有真理的    他的存在是心靈的昇華  而不是制式的文字公式  而且哲學在生活中體驗  有些格物致知的現像  這是陽明先生將哲學生活化的表現  不過可惜的是  物質慾望的橫流    讓心靈與心靈之間區隔越來越大  對與錯更加的趨分和糢糊  人與人距離越來越遠  人心越來越淡    想想有種想再打包回鄉下過一般生活的打算~      @@回去賣豬肉好了~
  • 香豬肉自是哲學
  • 呃…  國小沒畢業  不會標句點符號…
  • 香豬肉自是哲學
    ------------------
    我賣很便宜的    要不要買一斤~
  • 這段碑文看得我頭痛眼花...
    ----------------------------
    有需要嗎  我可以免費~
  • 豬頭的笑容的話:
    香豬肉自是哲學
    ------------------
    我賣很便宜的        要不要買一斤~
    ===================
    便宜是哲學
    買一斤是哲學
    豬門酒肉臭也是哲學
    意思是吃了嗯恩會很臭喔
  • 便宜是哲學
    買一斤是哲學
    豬門酒肉臭也是哲學
    意思是吃了嗯恩會很臭喔
    ------------------------
    恩…    恩恩很臭    也是個哲學~    不過…    這樣盯著恩恩格物致知    我比較沒這個興趣…    如果細心於哲學的話  可以試試~
  • sonoyiyi的話:
    100!\
    -----------------
    恩…    120行不行~    景氣差    我還要養父母老婆孩子    你可憐行行好吧~
  • 中國哲學唸到後面幾乎都會走向中庸之道,在春秋戰國之

    後幾乎都是採取融合卻沒有創新的方式在做實驗,但是它

    的中庸卻是我認為最有用的部分,區別的確是人類所訂定

    出來的,它侷限了人的同時也給了人可以依據的標準,凡是

    一體兩面就像是一個循環,中國人畢竟還是習慣於有一個

    框架的存在,只能說儒家的千年教育實在是成功的根利於

    前!感覺上你似乎已走向了偏向佛家的思考方式

    中庸並不一定要出世,大隱隱於市,做一個笑看紅塵的俗世

    人未必比看日出日落的佛家人落者是推己及人的儒道中人

    來的差

                                                          唸了四年哲學的哲學瘋子
  • solana的話:
    --------------
        實話說  我是比較趨於佛家思想  也有隱僻孤沉的個性 
    如同您說的  萬物一體兩面自有循環依理  而且敝人也認為大道是沒有方向性的    有了方向    他就失去循環的規則      佛儒道自有各自的依歸    同時也有他們各自的宿命與正反兩面    既然沒有徧頗    自然沒有區分    任何一套思想系統    都有他的正負面價值    統合他們  一樣也有正負面的影響    我們追求哲學的目的是相同的  在於心靈的昇華    而不是方向性的區分  如同敝人前言    佛相拈花瓣  於不同人  各有不同的見解  也因此不同個體區分出不同的人物  但哲學思想    即使如何區分  他的目的性都會依歸在心的境界    只是在於是否更近於哲學的本體    敝人只是選擇一套方便自己心靈成長的哲學系統    相信您也有屬於自己心靈的依歸不是嗎~
回應...
 返回 防曬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