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胖子多憂鬱

找我做減重手術的病人,以女性居多,除了健康,外表是另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某天,我的診間出現了一位貴婦模樣的中年女性,她想要諮詢做減重手術的可能性。其實她不算是很胖,但是體重已經對她帶來困擾。「自從我變胖之後,每天都躲在家裡,不想出門,心情很差,覺得自己都快得到憂鬱症了,」她口氣幽幽的說。    這話乍聽之下,有點誇張;事實上,從已知的國內外文獻來看,肥胖或是體重過重的人,遠比其他人有更多機會出現心理困擾、情緒異常的症狀,這些症狀涵蓋了憂鬱症、焦慮症,或是出現大吃大喝的暴食問題。   

為了了解台灣肥胖病人在心理、情緒上的狀況,我和團隊曾經進行相關的研究。我們從1,832位前來求診的病人中,排除無法填寫問卷、BMI資訊遺失、年紀低於18歲、拒絕接受心理訪談等因素,找到841位符合資格的病人進行調查;其中包含了455位以手術方式減重者,以及368位以非手術方式減重者。

4成肥胖者出現精神症狀    

調查結果發現,42%病人至少有一項精神上的異常診斷,病症包括了情緒低落(20.5%)、焦慮(17.5%)、狂食症(7.6%)、重度憂鬱(7.2%)、睡眠障礙(2.5%)、適應障礙(2.5%)、暴食症(1.3%)、躁鬱症(1.2%)、器質性精神障礙(1.1%),以及其他情緒障(1.1%)。  

從性別來看,情緒障礙、飲食失調的問題,女性比男性多;睡眠障礙問題,男性比女性多;至於焦慮症,女性和男性沒有差異。研究也發現,手術組在適應障礙、狂食症、睡眠障礙方面,比起非手術組,比例更為偏高。不過整體來說,不論是手術組或是非手術組,都有相當程度的精神障礙問題。

肥胖和憂鬱,互為因果   

肥胖或體重過重族群的情緒困擾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憂鬱症。罹患憂鬱症的人,除了情緒低落、空虛寂寞之外,還常常會出現無緣無故哭泣、注意力不集中、猶豫不決、對大多數活動喪失興趣等情形。另外,他們缺乏自信、自我價值感喪失,不時會出現自殺念頭,內心的苦悶非外人可以想像。   

肥胖和憂鬱症經常相伴出現。過去的研究發現,肥胖者有55%得到憂鬱症的風險;而罹患憂鬱症的人,有58%形成肥胖的風險。那麼,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兩者互為因果。肥胖者會因為心理壓力,以及生理上內分泌和新陳代謝的變化,產生憂鬱的症狀;相對的,患憂鬱症的人,也會因為生理的變化,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肥胖或過重。 

肥胖者為何心理上會承受比較多的壓力?這跟社會的審美觀有關。以瘦為美,肥胖遭污名化    在過去缺乏物資的年代,要吃飽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有充分的財富才能獲得足夠的飲食,體型圓潤經常被視為福氣的象徵。

然而,現代社會以「瘦」為美,肥胖反而成為負面的身體形象。    身體形象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而從校園到職場,普遍存在將肥胖「污名化」的現象。肥胖或體重過重的人,經常被貼上「懶惰」、「醜陋」的標籤,這也讓肥胖者自尊心偏低,人際關係也比較差。這種因肥胖導致自我認同的低落,甚至從童年時期就產生影響。 

美國紐澤西醫科及牙科大學(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曾以1,520位9~10歲的孩童為對象,做過相關的研究。  研究人員先對受測的孩童進行第1次的自我認同測驗,肥胖和非肥胖孩童的測驗結果,並沒有顯著的差異。4年後,這群孩童再做一次測驗,發現肥胖的拉丁美洲裔女性和白種女孩,跟她們同膚色的女孩相比,自我認同有著相當顯著的低落;至於男孩也有類似的趨勢,只是差異不如女孩明顯。自我認同低落的肥胖孩童,伴隨了比較多的悲傷、寂寞、緊張情緒,而且會開始出現抽菸、喝酒的行為。

腸道健康,較不憂鬱   

澳洲斯威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找來214位受測者,其中162位是女性,52位是男性,年齡層為18~72歲;根據體重分為健康、過重和肥胖3組,透過問卷測量他們對於身體形象不滿意程度、自我認同,以及人際關係品質等三個面向的水平。結果發現,BMI愈高,身體形象不滿意程度愈高,而自我認同、人際關係品質的分數則愈低。    低落的自我認同,則會導致憂鬱傾向。從文獻研究中發現,自我認同愈低落,愈容易產生憂鬱和焦慮的情緒,結果可能導致憂鬱症等相關疾病。至於提到憂鬱症,我們通常都會聯想到血清素。血清素與情緒調節有關,血清素分泌不足,或是作用不良,都可能導致憂鬱症。   

一般人以為血清素是大腦所分泌,其實不然,9成的血清素都來自腸道。血液中血清素的濃度與調控,和憂鬱症、躁鬱症、自閉症的形成有關。另外,日本的研究也發現,當腸道中的好菌如比菲德氏菌的數目少於34億,嗜酸乳桿菌的數目低於309萬,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就會升高。因此,腸道健康和我們的心理狀況,關係相當密切。   

肥胖,就是一種消化道疾病,跟腸道荷爾蒙和腸道菌息息相關,而這兩者的變化又會影響我們的情緒;這解釋了為何肥胖者罹患心理疾病的機率也比較高。另一方面,憂鬱症也會促成肥胖的形成。首先,憂鬱症患者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可能會影響食慾,而選擇用大吃大喝做為情緒的出口,而且長期憂鬱經常伴隨著失眠問題。睡眠不足容易造成體內瘦素分泌下降,增加食慾,進食量也會跟著大增;其次,憂鬱症會讓人意志消沉,減少活動量,因此體內能量消耗會降低。另外,憂鬱症患者會用藥物來對抗情緒,這些抗憂鬱症的藥物也會改變體內的荷爾蒙,並降低活動力,造成肥胖;因此,憂鬱症者在選用藥物時,也要特別注意。

減重手術前先做身心評估   

肥胖和憂鬱糾結很深,我從事減重手術沒多久,因為一次機緣,而開始重視病人的心理狀況。  當時,我遇到了一位40多歲、90幾公斤的女病人。做完減重手術,她雖然有瘦下來,但是進度非常緩慢;而她每次回診,總是對所有的事不停的抱怨。她透露,自己平時足不出戶,時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也容易哭泣。我將她轉診給精神科醫師,進而發現這位病人其實患有重度憂鬱症。她的精神狀態顯然影響了術後是否能有效減重。   

因此,在從事減重手術前,我們一定會為病人進行身心狀況的評估,了解對方有無精神疾病,而該疾病是否會影響他對手術及過程的理解能力,以及做出決定,而他的精神狀態是否能配合減重手術及術後管理。另外,還要了解他的飲食型態;如果有暴食行為,術後的減重效果也會打折扣。

找出發胖心結,有助瘦身   

由於減重手術後,人會瘦下來,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接受感都會增加,人際關係也會好轉;因此,如果病人原本是因為肥胖引起的憂鬱症等精神障礙,術後通常能獲得改善。有些病人在術後,精神問題改善仍不明顯,可能是因為期待過高,以為可以很快就達到苗條體型,結果不如預期;或是因為原本的困擾(如感情、婚姻問題),並沒有隨著瘦下來獲得解決;或是瘦下來又復胖,這些結果都可能造成病人再度情緒低落。   

如果病人是憂鬱症引起的肥胖,不但減重效果不佳,就算瘦下來,對於精神障礙等問題,改善也不大,特別是病人原本透過大吃大喝做為情緒的出口,減重手術抑制了食量,因為沒有管道可以發洩情緒,反而更加深了憂鬱的傾向。過去我有一位女性病人,她主要的壓力來源是家人,術後雖然順利瘦下來,也交了男朋友,但是跟家人的關係仍然沒有改善,手術後幾年,最後還是選擇走上絕路;所以我的團隊中有專職的心理師,除了術前的評估,術後的身心變化也要持續追蹤,才能給予病人最好的照顧。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