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 台北LV 大有看頭
好美哦.找個時間去中山北路瞧瞧吧
-------------------------------------------------
【記者袁青╱台北報導】
今天,經過台北中山北路2段,你會看到一只超大LV行李箱矗立在晶華酒店前,這個6Mx5Mx2M的實體LV行李箱,將為台北留下奇特的城市景觀。
LV昨天表示,必須是國際城市、有重量級的旗艦大店及該地有一定的觀光資源,才可能入選LV這項裝置藝術品落腳的地方。香港、東京、紐約和上海等城市都曾入選,出現過不同形式的LV行李箱。
「以鼓吹優質旅行文化為己任」的LV說,這是LV送給全球國際城市的驚喜。
這只大型硬殼行李箱,須費時4天、動員40名工作人員打造,從2003年巴黎LV香榭里舍大道上總店開始巡迴國際城市。
裝置藝術 硬殼箱放大版
據了解,台北這只LV箱子和之前在香港機場出現的,皆屬於立體造型,是以原寸硬殼箱放大版的實體作品,其他展示過的城市則以建築物外牆為包裝的圍籬方式,呈現局部硬殼LV行李箱外觀。但巴黎總店的LV行李箱圍籬曾經更換Monogram、櫻桃等四種不同的包裝。
為了慶祝LV150周年,香港中環也曾出現過利用投影技術,在白色大型帳篷上「變」出巨型Mono-gram行李箱,令人驚艷。
中山旗艦 重新開幕暖身
本月28日台北中山LV旗艦店重新開幕,是否會採此一做法,據相關人員表示,相關做法尚待評估。但把實體行李箱搬來台北,已算是LV中山店重新開幕特別的暖身。
LV不願透露從國外訂製的實體行李箱的造價,只表示這只以塑酯為體、印有原版Monogram圖案的PVC和金屬零件箱子製作費用,可以「連登各大媒體廣告好幾天」。
這只LV行李箱地標,將從今天起展示到4月底。LV強調,為了避免有心人士偷割箱子上幾乎和原件一模一樣的Monogram PVC表布,將請保全人員24小時看守。
建築人看行李箱》廣告造景 公共藝術
打著去旅行的品牌精神,法國品牌LV的硬殼行李箱搖身成為城市造景的新地標。建築師劉培森表示,這種純商業的包裝,是一可以引起大眾視覺娛樂效果的行銷手法。他強調,「如果是暫時性的,可以接受。」
具有廣告意圖的「裝置藝術」和所謂「公共藝術」造景之間,仍有某種程度的差異。劉培森說,像LV大型行李箱這種類似雕塑品的裝置藝術,作品能產生趣味、娛樂效果,的確可以達到瞬間「廣告」目的,但是距離真正的公共藝術創作,因為欠缺和周圍環境、大眾之間的互動,兩者間不能相提並論。
劉培森表示,刻意放大物件比例的藝術創作,的確常見於公共藝術空間,但重點是「日常熟悉的東西」和「以錯亂尺寸」的手法,更能因製造視覺張力而更具效果。
【2006/04/13 聯合報】
-------------------------------------------------
【記者袁青╱台北報導】
今天,經過台北中山北路2段,你會看到一只超大LV行李箱矗立在晶華酒店前,這個6Mx5Mx2M的實體LV行李箱,將為台北留下奇特的城市景觀。
LV昨天表示,必須是國際城市、有重量級的旗艦大店及該地有一定的觀光資源,才可能入選LV這項裝置藝術品落腳的地方。香港、東京、紐約和上海等城市都曾入選,出現過不同形式的LV行李箱。
「以鼓吹優質旅行文化為己任」的LV說,這是LV送給全球國際城市的驚喜。
這只大型硬殼行李箱,須費時4天、動員40名工作人員打造,從2003年巴黎LV香榭里舍大道上總店開始巡迴國際城市。
裝置藝術 硬殼箱放大版
據了解,台北這只LV箱子和之前在香港機場出現的,皆屬於立體造型,是以原寸硬殼箱放大版的實體作品,其他展示過的城市則以建築物外牆為包裝的圍籬方式,呈現局部硬殼LV行李箱外觀。但巴黎總店的LV行李箱圍籬曾經更換Monogram、櫻桃等四種不同的包裝。
為了慶祝LV150周年,香港中環也曾出現過利用投影技術,在白色大型帳篷上「變」出巨型Mono-gram行李箱,令人驚艷。
中山旗艦 重新開幕暖身
本月28日台北中山LV旗艦店重新開幕,是否會採此一做法,據相關人員表示,相關做法尚待評估。但把實體行李箱搬來台北,已算是LV中山店重新開幕特別的暖身。
LV不願透露從國外訂製的實體行李箱的造價,只表示這只以塑酯為體、印有原版Monogram圖案的PVC和金屬零件箱子製作費用,可以「連登各大媒體廣告好幾天」。
這只LV行李箱地標,將從今天起展示到4月底。LV強調,為了避免有心人士偷割箱子上幾乎和原件一模一樣的Monogram PVC表布,將請保全人員24小時看守。
建築人看行李箱》廣告造景 公共藝術
打著去旅行的品牌精神,法國品牌LV的硬殼行李箱搖身成為城市造景的新地標。建築師劉培森表示,這種純商業的包裝,是一可以引起大眾視覺娛樂效果的行銷手法。他強調,「如果是暫時性的,可以接受。」
具有廣告意圖的「裝置藝術」和所謂「公共藝術」造景之間,仍有某種程度的差異。劉培森說,像LV大型行李箱這種類似雕塑品的裝置藝術,作品能產生趣味、娛樂效果,的確可以達到瞬間「廣告」目的,但是距離真正的公共藝術創作,因為欠缺和周圍環境、大眾之間的互動,兩者間不能相提並論。
劉培森表示,刻意放大物件比例的藝術創作,的確常見於公共藝術空間,但重點是「日常熟悉的東西」和「以錯亂尺寸」的手法,更能因製造視覺張力而更具效果。
【2006/04/1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