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急重症暨外傷醫院

【陳瑞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重症暨外傷中心主任】
綿密的交通網固然帶來了方便快捷,但這些星羅棋布的動線,也讓交通事故傷害病例增多、傷勢更加嚴重。
目前全球許多大城市都感受到類似的壓力,從而發覺現有醫療資源已經應付不來;「專科醫學中心」的概念,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有鑑於此,本院將於今年七月開始興建的「急重症暨外傷醫院」,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中部民眾的需求,另一方面,醫療院配合時代改變而作的角色調整,也會在此展現出來。
外傷為第一大住院原因
中央健保局九十一年統計,台灣地區事故傷害住院人次超過卅二萬,佔百分之十七。事故傷害雖不似惡性腫瘤躍居十大死因之首,卻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住院原因之一,平均每六位住院病患就有一位是事故傷害所致。
掌握黃金小時
近代人類對外傷醫療的知識累積,主要來自於每一次的戰爭。美國在一九七○年代開始建構緊急醫療網,原動力便是源於越戰搶救傷患的經驗。在民眾需求與政府立法推動下,緊急醫療網成為美國各地的緊急醫療安全網。
此外,八○年代以降,外傷中心及外傷系統陸續設立,使得整體外傷醫療的死亡率,較系統未建立前減少百分之十五到廿。原因不問可知:事故發生後至接受治療的時間縮短了。簡單來說,外傷事故發生後的分分秒秒,就如同黃金般珍貴,如能在受傷後第一小時內就醫,存活機率會大幅提高。這個第一小時遂有「黃金小時」之名。
  • 最近的未必最好
    台灣地區緊急醫療網的運作方式,是在外傷事故發生後一一九系統便行啟動,將病患送至最近的責任醫院。
    然而,並非每家責任醫院都有足夠的人力與設備。嚴重外傷病患與一般內兒科急診不同,並不適合層層轉診,加上現今事故多屬高能量撞擊,常造成「多重外傷」而非「單一外傷」,以目前外科專科醫師的訓練來看,是很難對多重外傷提供完整檢查及治療的,這很容易造成各專科間互踢皮球。
    因此,我們應由現有的緊急醫療網中遴選出有意願、有能力的醫院,成立外傷中心,再依設備、人員編制及教育訓練分級,確保全天候作業的能力。
    外傷中心瞄準第二高峰
    外傷的死亡時間有三個高峰,第一個高峰為外傷後「立即死亡」;第二個高峰是外傷後二至四小時死亡,稱為「早期死亡」;第三個高峰在數天或數周後死亡,稱為「晚期死亡」。
    第一個高峰代表的是致命性傷害,唯有藉由預防來杜絕。第二個高峰表示傷害十分嚴重,但是急救得當,仍有機會挽回。這也就是外傷醫療系統最主要的功能,能降低「可預防的死亡率」。第三個高峰表示傷害嚴重,雖經醫療積極處置,終究出現敗血症與多重器官衰竭致死。
    美國外傷醫療系統設立後,整體外傷醫療死亡率降低百分之十五到廿,每個外傷病患的醫療費用也節省百分之五到十八。個人認為,這種既可有效降低傷患死亡率,也能讓有限的緊急醫療資源得到最有效運用,又能為政府節省大量健保經費的三贏制度,應該在台灣積極推動。
    急重症亦可納入
    以病程進展區分,疾病可以大分為兩類,一類如急重症與外傷醫療,所需要的醫療協助是以分鐘與小時來計算;另一類就是慢性病和非急診疾病,病程演進是按日與周改變,先經門診醫療即可。
    事故傷害由於無法預知,全賴急診作業,加上嚴重外傷病患也屬重大傷病,亦需重症醫療,因此美國已將許多著名的外傷中心進一步升級,成為「外傷休克中心」。
    本院建構中的「急重症暨外傷醫院」更為前瞻,治療範圍放得更大,囊括了外傷醫療之外的各類急重症,甚至及於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這是因為各類急重症與外傷雖屬不同科別,但臨床治療與基礎研究有許多相通、重疊的部分。經由第一線與第二線相關專科的共同參與,讓外傷及各類急重症病患,都得到有效率的治療。 
    大勢所趨 加快腳步
    急重症與外傷醫療相當耗費醫療資源,卻是醫學中心責無旁貸的使命,我們很高興將跨出一大步。然而用新思維來建構醫療體系,不能只靠民間,政府也應正視。 
    【2004/03/18 聯合報】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