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共同基金黑洞 台灣浮現五大陷阱(三)

*弊病一:拚績效=不實廣告*

基金投資人常常看基金過去表現亮麗的績效決定投資,但過去五年,台灣每年報酬率擠進前10名的基金,賠錢風險反而更大。

年報酬率排名前十的明星基金,第二年仍保持前10名的機率只有6%,不能維持良好表現,反吊車尾,落入最後四分之一的機率高達二成二。譬如,一九九九年報酬率第8,達81.4%的某支基金,到二○○○年在全台120檔基金當中,已掉到108名,報酬率負51.7%。二○○一年報酬率排名第4,達72.1%的某支基金,到二○○二年,排名跌到152支基金中的136名,報酬率負32.1%。

為什麼變化這麼大?

內情是多數投信公司每到年底都有基金「做帳行情」,為求基金進入排行榜名單用盡手段。譬如,集中資金投資小型股票,因股本小的股票股價容易炒作。或賣出競爭對手公司基金持有的股票,讓競爭對手績效下滑,自己績效相對提升。投信公司對基金經理人更不惜花大錢獎勵,讓他們衝業績。擠進前10名的基金經理人至少有100萬獎金,約相當於一年年薪;前3名,獎金更高達300到500萬元。

一位去年績效表現亮麗的34歲年輕基金經理人,年底時,天天精神緊繃。一進辦公室先上網點進基金網站,看最新績效表現,競爭者是否又追上了零點幾個百分點?

「出國休假時,手機都不敢關,天天打電話回來詢問績效。假如擠進前十名,明年公司基金就好賣,」他手上把玩著最新的紅色照相手機說。

每到年底,國內股票型基金用盡手段拚數字績效,就像施打強心針,但藥效過了就一蹶不振。

美國前證管會主席李維特(Levitt)曾嚴厲批評,「拚績效做帳,等於不實廣告,吸引無辜投資人買炒作短期績效的基金。」在投信公司印製的精美摺頁裡,各式各樣彩色醒目的圓餅圖、柱狀圖、曲線圖顯示,基金投資彷彿穩賺不賠。

但很少人注意摺頁封底角落,幾行小一號又印得密密麻麻的字:「本公司以往績效不保證最低收益,本公司不負責基金盈虧,也不保證最低收益……。」

擁有80年投資經驗的德國投資大師科斯托蘭尼(Kostolany),建議投資人不該被短期誇大不實的績效誤導,應從自己做起,終結這種畸形現象,「投資人不應看基金經理過去3年績效,更要看10年,甚至是20年績效。3年良好績效表現,可能只是運氣好。」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