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占用博愛座,不讓坐給老弱婦孺者死全家

我朋友說:
占用博愛座,不讓坐給老弱婦孺者死全家。

笑了,我都很有公德心,我都有在讓坐。而且我不坐博愛座
  • 有公德心是很好,但是詛咒別人死全家也太沒口德了
  • 真的很丟臉.

  • 還被放在電視上更丟臉
  • 用不著到死全家吧? 你朋友的修養有待加強

    博愛座當然可以坐 只是有需要的人 我們讓座給他 但也不是沒坐在博愛座上的人就不用讓座
  • 真的很丟臉.
    ==========
    +1
  • 有公德心是很好,但是詛咒別人死全家也太沒口德了
    ======================
    +1
    這樣很沒品耶
  • 一直以來我都相信這樣的人到了晚年遲早會有同樣的報應

    到時換他們咒罵占用博愛座的傢伙
  • 而且拍得很清楚
    相信所有認識她們的人都認得出來~
    不過也許那倆位並不覺得丟臉~
  • 我都不敢坐博愛座
    即使位子有多空
  • 書都不知道讀到那裡去了     

     社會真的那麼冷默嗎?

    大腹便便的孕婦站在面前了 居然可以視而不見~
  • 不知道拍的人之後有沒有請他們讓座

    要是我就會叫他們起來了

    這種人打扮的再美,實際上都很醜惡

    到時候現世報就不要怪別人

    我是說如果他們需要座位沒人讓的話...

  • 說不定會炫耀說上新聞了~


  • 基本上沒有意義的詛咒.....一點意義也沒有


    會讓座的人....絕對不會因為自己的座位是不是博愛座

    不會讓座的.....
    呵呵~~

    基本上
    也不會因為這樣而死任何人.....呵呵~~實際一點嘛~~~

    數字會說話
    台灣地區死亡率的排名
    『不讓坐給老弱婦孺者』......沒有數據耶~~~>"<



    呵呵~~
    實際一點吧~~

    與其在這裡詛咒   傷自己口德
    何不將氣憤化做力量
    看到的當時
    就該勸導不該佔用博愛座的閉目養神者要睜開眼睛讓座

    我知道您有、她有、他也有、......
    但是會讓您朋友氣憤
    肯定有更多的其他人需要再加強也要有讓座給老弱婦孺的觀念

    如果
    更實際一點
    與其不切實際滴詛咒不讓座者的全家
    倒不如................................嘿嘿嘿~~~



































    直接將不讓座者拖出去車廂外.....不准進入      如何????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我的建議
    至少比您的友人的詛咒.....可行多了    只要有【尬刺】  
    而且肯定一『拖』成名
    像是那班飛機上的空服員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 仙貝的話:
    而且拍得很清楚
    相信所有認識她們的人都認得出來~
    不過也許那倆位並不覺得丟臉~

    ========================
    就是因為播得太清楚,所以電視記者強烈警告po網者已經觸法,不管是肖像權、隱私權或公然污辱,案主不是公眾人物,不受公評,一告的話,絕對要賠大錢。
    人家的臉不是公共財,不能想po就po。
    版主咒人死全家,雖用uid又說是朋友說,被案主發現的話,大概也有言責。
  • *1

    我也覺得會有現世報  老了沒人讓座
  • 一飛衝天.
    一飛衝天.
    後來我跟朋友說  ,是她個人的行為.為何要牽扯到她整個家庭.
    我朋友衝  很有正義感.所以我希望她能夠改成  不讓坐就吃不到麥當勞.
  • 不讓坐的確是很差勁

    不過我是覺得很衝  很有正義感不表示可以這麼沒口德
  • 有公德心是很好,但是詛咒別人死全家也太沒口德了
    ======================
    +1
    這樣很沒品耶

    ======================

    +100000

    佔用博愛座真的很要不得,

    但是詛咒別人死全家也真的很糟糕!!
  • 原來是這則新聞啊,害我以為發生什麼事了

    這款公德心! 博愛座不讓孕婦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8/69/2bc7x.html

    不過指責歸指責

    還是不要造口業比較好
  • 博愛座上年輕人不讓座
    雖然沒有公德心
    又不能強制他

    旁邊的人也可以讓座啊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