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好想死~~如何讓自己打消念頭

交往五年的人,突然的拒見面,拒聯絡,我好想死哦,怎麼打消我的念頭,都一個月,腦中一直浮現,放下放不下,痛苦的心,一死了之,求神問掛都做了,頭快痛死了,上班也沒有心情,想振作但不沒有心,沒有力~好煩哦
  • 乖~
    撐過去!!
    時間可以療癒ㄧ切的
    想想家人、朋友
    往好的方面想吧
    加油!!!

  • 下一個會更好

  • BBTBB
    BBTBB
    朋友, 找人陪, 然後自己沉澱一段時間, 過程中也許哭, 抓狂, 一定要發泄出來, 不然人很快就生病, 加油, 當過了, 便雨過天晴, 保重
  • 朋友都陪了一個月了,還是一直在鬼打牆,累,心累,身累,找不到出路,我想應該有憂鬱症,走不出~~

  • 因為你只顧著愛別人,沒有愛自己
    想想為什麼要愛自己,怎樣愛自己最好
  • 建議妳可以看這篇文章

    或許對妳有些幫助

    給所有放不下的女孩
    http://blog.fashionguide.com.tw/BlogD.asp?PerNum=765&Num=12705
  • 那種人分了也就罷了

    妳的生命起碼比這種人值得繼續...

    情傷很苦我知道

    但請妳加油~
  • 昨天和今天早上我也是痛努的想要去死.又想去廟裡住 那大家找不到我
    一早就電話掛號精神科 可惜爆滿!! 不能掛了 現場掛號 又會等到你起笑

    只好到附近診所拿安眠藥
    吃了一顆平靜了 卻不能睡 再吃一顆 沒熟睡 但是更平靜了

    我在想要不要吃第3顆...還是大醫院的藥比較好 等明天吧!

    你可以去看醫生 吃了藥會比較平靜...
    上次不知吃到比較強的  吃完了 人變的沉默 是身邊的事都不關心

    好像太強 我後來只吃半顆
  • 為什麼?

    ===
    傷心的ㄚ頭的話:
    交往五年的人,突然的拒見面,拒聯絡
  • 初期確實會有痛不欲生的感覺....覺得沒有比死更能讓自己解脫的方法..

    但仔細想想,這個人用這麼差勁的方法,結束你們的感情....

    你難受到要死~值得嗎?


    你有沒有想作的事還沒作呢?想去玩的地方還沒玩?

    現階段...該吃的飯還是要吃;該上的班還是要上~
    完全振作是沒能那麼快~其餘留待給時間吧...


    曾經也難過得死,現在回頭看自己只覺得那時蠢得要命的我...祝福你^^
  • 想死的話
    建議你去醫院的安寧病房或是安養中心繞一圈
    看完後
    你應該會對好手好腳有健康身體的自己好好的珍惜
  • 也對呢?但這五年他對我太好了,無唯不至,隨CALL隨到,物質無缺,導致讓我這麼放不下。分手了,但在同一辦公室,實在好難受說~~

  • BBTBB
    BBTBB
    朋友, 出去外國走走, 你會發現世界很大, 但前提下, 你要做, 不要給借口自己, 不停找人吐怨氣, 傷心的事, 再重整自己

    我是過來人, 吞忍了10多年後, 發現, 所謂的堅強是吞忍, 放久的心事會變壞而傷害你的身體, 命運, 及等等...那損失比你現在更

    大, 更難以修補, 請相信我, 我是過來人......一件事件, 毀了我20年或未來更多年, 如果想活下, 請鼓起勇氣, 否則你接下來的每

    一年即使嫁人豪門吃山珍海味也不會快樂的...因為那些畫面都會跟著你一輩子,好好愛自己
  • 他離開你是他的損失
    是他該哭
    不是你
    加油!
  • 寫得真好,讓我的心情頓然的想開了,但我不知可以維持多久,盼能真的消化你的文字,成為我的動力~~
    說實在的,感情沒有誰對誰錯,只是當下二個人有愛時都對,但有一人沒有愛時,就是要結束時,但結束的方式各百種,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接受的事實,我也希望能早一從鬼打牆中醒來,再當一個快樂的人~~我要加油~~

  • BBTBB
    BBTBB

    這篇文章, 很棒棒,

    好像一個媽媽跟我說著的話....來安慰我那弱小的心靈, 感謝樓上的分享

  • 他會傷心嗎
  • *金剛*
    *金剛*
    Baby  給你秀秀 ~

    本金剛先去吃鍋貼     你就先哭一哭 

    吃完再想辦法看怎麼安慰你~ 

  • 要我會找機會直接與他連絡上

    電話不行就傳簡訊說要去工作的地方找他

    再怎麼樣也會給自己一個交待

    想死......什麼都不知道要死什麼

    若是他變心劈腿     難道也要去死?

    死了除了父母親人傷心

    還留有什麼
  • TO 愛吃壞皇后

    這篇文章真的讚!!

    感謝分享~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