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成為世界龍頭大廠 ,很正常的嗎?

郭台銘是中國海專畢業.所以學歷不代表什麼.重要的是專業能力和實務上能否在職務上march.才是關鍵.
-------------------------
鴻海集團─百分百的紀律執行力
▲左起智聖、曹丕杰、許壽國、范姜世明
紀律與執行力,讓西點軍校生在戰場攻無不克,也造就了鴻海成為台灣第一大民營企業的地位。鴻海與西點,精神如出一轍。

撰文:郭美懿
西點軍校透過嚴格的訓練,培養學生鋼鐵般的紀律與意志力,也造就出西點人傑出的執行力,不僅在戰場上攻無不克,也在商場大放異彩。在台灣,服膺執行力的企業不少,但最徹底力行的,莫過於鴻海集團。



談到鴻海,多數人腦中浮現的,就是整齊畫一、紀律嚴明的剽悍勁旅。即使2002年轉型為「科技的鴻海」之後,在工作細節上的嚴格紀律更是科技鴻海的最佳利器,塑造出該公司獨具一格的企業文化。



但鴻海的強調紀律,是為了貫徹執行力,一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所說,執行力就是紀律,那種一心想把事情做好的決心。



為貫徹執行力,鴻海從「分層負責」、「上行下效」與「細節管理」三方面著手,為人員管理上緊發條。



鴻海治軍秘笈 1:分層負責



鴻海電腦研發中心產品經理曹丕杰說,大家只看到執行力,其實在實際執行之前,如何做一個正確的決定,這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他認為,許多企業決策的執行出問題,經常是因為命令本身就有瑕疵。但在鴻海,這種狀況絕少發生,因為鴻海的任何目標與計畫,都是經過「訂策略→建組織→ 布人力→置系統」的程序層層展開,再去徹底執行。如此形成的決策差錯較少,當員工要去執行時,正確性、方向性與掌握度也比較高。



這種層層開展的決策過程,也落實了鴻海分層負責的文化。鴻海針對每個產品都有專屬事業群(Business Group),每一個事業群有各自完整的組織,本身自負盈虧。鴻海一旦訂出成長目標,各個事業群就要針對目標,訂定具體目標付諸執行,不得有任何藉口與推諉。



失敗者找理由,成功者找方法



不僅是事業體如此,對每個員工的要求也是如此。鴻海的每一分子,都必須對自己的職責瞭若指掌,挑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套句鴻海員工的話,「在鴻海,假如你的問題要別人代替回答,下一次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就是他!」



曹丕杰引用郭台銘的告誡:「失敗的人會找理由,成功的人會找方法。」鴻海不允許員工為失敗找任何理由,一如西點軍校要求學員不遺餘力完成上司交付的任務,「No Excuse 」。這種使命必達的負責態度,使得日益龐大的鴻海,仍能由上而下貫徹執行力。



鴻海治軍秘笈 2:上行下效



郭台銘說過,經營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上行下效,上面重視什麼,下屬就執行什麼。他認為,執行力必須從高層做起,主管以身作則,下屬當然就不敢輕忽,自然形成負責任的文化。



例如鴻海爭取到蘋果電腦iMac的機殼訂單後,一開始生產製造都是由郭台銘親自領軍,期間發生一件小插曲:當第一件樣品製造出來,郭台銘親自測試,沒想到成品太粗糙,劃破了他的手指,所有一級主管見狀,立刻下場找解決方案,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排除。「這個Credit是他親自帶出來的,」曹丕杰說,當下屬看到長官身先士卒,親身跳下來做,誰敢不戰戰兢兢、奮勇向前?



前不久,有個客戶要求鴻海,必須在1個月內將Layout趕出來。為了完成任務,鴻海將員工分成三班、不分日夜埋頭苦幹,而主管也以身作則,與下面一起加班,就連週末假日也不例外。「客戶趕,我們做得比客戶要求的時程還快,」曹丕杰驕傲地說,正常至少要花6週才能完成的案子,他們只花了3週就完工,足足節省了一半的時間。



員工犯錯,主管罰站



鴻海還有一項很特殊的文化——責任由上位者來扛。郭台銘常引用《三字經》的「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學生表現不好是老師的責任,假如學生出問題,要罰的是老師,甚至是校長,而不是學生。所以在鴻海,常有下面員工做不好,主管被罰站的案例。如此一來,主管會更嚴格地監督、教導下屬,而員工當然也不敢隨便「出包」,免得連累主管受罰。



鴻海的研發與製造緊扣相連,彼此連坐負責,換言之,假如製造端發生問題,研發端也必須協同解決,不能置身事外。「你們的目標是同一個,就是同一個部門,為什麼工廠出問題,你不去幫忙解決?」就像西點軍校認為,每一個執行者都有自己的任務,但每個人的任務都是整體任務的一環,在各司其職的同時,也要團隊通力合作。



鴻海治軍秘笈 3:細節管理



在西點軍校的訓練中,還有一項很特別的是,要求所有學生對待每一件事,無論大小,都必須做到徹底、完美,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行軍禮、穿軍服、收拾床鋪等。在企業管理上,當然不可能要求到如此鉅細靡遺,但鴻海對細節的重視,精神上是一致的。



郭台銘有句名言:「魔鬼就在細節裡」,一般公司對研發的管理彈性較大,也比較不注重細節;但是在鴻海,卻有獨立的工管系統,詳細規範每一個研發環節的流程與權責,這是其他公司見不到的。



  • 鴻海帝國....
    鴻海帝國....
      舉例來說,鴻海會將研發分為幾個階段,每項產品在進入下一個階段之前,都必須通過設計審查,其中光是一個主機板的研發,審查的文件便高達300份。



    鴻海研發中心副理許壽國說,既使沒有這些表單,研發單位一樣可以做出成果,但透過這些表單來管控流程,卻可將錯誤降到最低,相對的,問題出在哪裡,權責也一目瞭然。

    許壽國以棒球比賽來做比喻,「我們的目標是把bug封殺在一壘之前,在研發前段盡量減少bug的發生,而不是等bug到了三壘,才擔心它會盜回本壘。」

    這些表單也有助於鴻海將研發的know-how保存下來,一方面把組織的知識加以外顯和固化,成為公司的資產,另一方面可以傳承給新人。當然,最重要的是清楚規範了每個研發人員,在專案中所扮演的角色權責。

    團隊作戰,不許自掃門前雪

    但是權責分得清楚,不表示各人自掃門前雪。

    鴻海工管系統規劃部工程師黃智聖記得,有一次產品跑到最後一個階段,才發現有5%的不良率,由於出貨在即,整個事業群立刻總動員,分頭從生產、研發、協力供應商等各方面尋求解決。

    在當下,不僅是大陸工廠在找問題,美國、台北兩地的工程師也同步進行測試分析,最後才發現原來問題不在鴻海身上,而是IC供應商的代工廠產品出現瑕疵。
    「可以所有的人都去接同一顆球,就是不能讓球掉下去,」這是許壽國的觀察,也是鴻海的團隊作戰文化。

    從A到A+有賴執行力 
    在鴻海的人才招募網站上,針對新鮮人經常提出的疑問做了整理,其中有一項是:「鴻海是不是很『操』?」許壽國並不否認鴻海是所謂的「軍事化管理」,但鴻海真正強調的,是執行力的貫徹。

    Jim Collins的《從A到A+》一書寫道:「當有紀律的文化和企業精神相結合時,就能點石成金,創造卓越的績效。」他認為,執行力是所有跨越優秀臻至卓越的公司成功之秘訣,鴻海以30年來對優異的追求與表現,印證了這個觀點......

  • 台灣之光--鴻海

    鴻海萬歲

  • 除了恭喜之外

    我不知該回應什麼

    (心虛的笑)
  • .
    樓主  你搞錯了  消費電子產品代工的龍頭是  富士康  不是  鴻海

    富士康  是在香港大陸掛牌的上市公司  利潤是分給  富士康的股東  不是台灣的鴻海

    台灣的鴻海  是作精密模具  不是做代工  在台灣這種環境下也作不起來

    當然  台灣鴻海  也是香港富士康的大股東之一

    但整個工廠  大部份資產的募集  股東  以及十幾萬貢獻勞力的基層勞工  絕絕絕大多數都還是來自大陸


    今天  台灣  美國  日本  西歐  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便宜的物資

    說穿了  就是資本主義下  壓榨第三世界的物資與勞力  包括大陸  中南美州  與東歐的勞力  中東的石油  非洲的礦產  等等

    結果  很多沒有貢獻  一生下來  就享受繁榮富裕的台灣年輕一代

    還自以為高人一等  還一付瞧不起非州人  大陸人  南亞人  的高傲鳥樣

    卻不想想  今天台灣的繁榮  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而是上一代  被歐美國家當廉價勞工  壓榨  所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血汗....父母的血汗阿

  • 過去 . 現在 . 未來
    過去 . 現在 . 未來

    讓我好羨慕,真的就是"命"
    王和郭一生下真的不是靠高學歷就成功的人
    靠得是他們的直覺敏感度
    看了某酒廠的廣告後
    心想以前的人或老師傅之類的人真正沒有錢去唸什麼書
    但是卻可以製造那麼好的東西流傳下來

  • 郭台銘是要賺多大.....
    郭台銘是要賺多大.....
    不過成大業並非是靠學歷,靠的是經歷 實務專業  與客戶的配合度極高 談判技巧 的能力 不過也是要有資本才能創業.郭台銘以前不就是個黑手,一直到開創鴻海帝國的局面.鴻海還不斷擴充版圖併購各家公司.鴻海的野心真不小,想要什麼錢都要賺.....現在又跨足nb產業 和 手機 產業.

  • .
    這位  哼  是原住民嗎  ??  不然怎麼會  口口聲聲  自認為有資格在那判定  誰是本省人  誰是外省人  ??

    最瞧不起那種  流著  "所謂外省人血統"  卻滿口瞧不起自己祖先的假本省人



    政府貸款  ???  去查查歷年鴻海的股東結構吧  別再以自我猜測誤導別人

    政府貸了款創業是  台塑  奇美  那四五零年代時期的  政府三商銀  長期都是台塑最大股東

    台塑  奇美  投資大陸不落人後  你該不會認為  王永慶  許文龍是外省人吧



    鴻海  有的是發跡後  政府主動買它股票賺錢  沒見發跡前扶它一把  主動入股當股東的

    不為什麼  因為它不是當紅的高科技電子產業  而是傳統模具加工業



    鴻海發跡  是因制作模具技術精良  最先作出符合  Intel  要求的  CPU  連結器

    吃下了全球所有品牌  白牌電腦的連結器訂單  (  就是電腦主機板上那塊  幾百個針孔的白色塑膠片  )

    之後  像消費電子產品的一堆精密零組件  都是鴻海最先做出符合客戶要求的

    能吃下所有訂單  之後乾脆自己成立代工廠  (  富士康  )  這些事發生還不到  20  年



    建立富士康  是在香港  美國募資  台灣的部份  有的只是台灣企業家私下參與

    並沒中華民國公營政府的貸款  台灣股民  更沒機會參與

    為什麼不考慮在家鄉募資  ?  當時的時空背景如何  鎖國政策  大家心裡有數

    留在台灣成本太高  代工業注定要死  在台募資  一堆政治狂熱的假本省人  在搞鬥爭爭權

    沒辦法  只好被迫  在美國  香港另外成立新公司  重新在該地募款上市

    不敢在家鄉向台灣股民  政府募款  避免被該群人拿去當鬥爭  爭權工具 


    時過境遷  馬後砲  現在人家賺了錢  才在眼紅

    可惜  台灣股民  政府  沒有參與投資  賺的錢  當然沒有台灣股民的份

    台灣股民  只能靠著炒作  將錢從東家口袋挖出  放進西家口袋  沒有在國外所賺的錢回來挹注

    大半企業被迫出走  除了稅金巨額短少外  當然也少了上百萬就業機會  影響了近千萬人口
    .
    .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