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的甄試,主要還是以學生的研究潛力(如做實驗)作考量。當然每個學科考量的重點不同。我們大概不能以甄試結果總是普通大學的人數較多來作為甄試prefer何種學校的推論。一般說來,普通大學的教學方向與科技大學還是有些不同,訓練出來的學生的能力也是各有擅場。研究所的課程與其教育目標,在先天上,會對普通大學的畢業生比較有利。如果不是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訓練的學生,就必須加倍努力去證明自己的研究潛力。如此而已。
學校老師說,今年有台大學生來甄試,他們原本很期待,可是,他的表現比起以往歷屆台大考進來或甄試進來的學生,根本就是天壤之別。結果他們錄取的是一個排名中間的國立大學學生(我們這種社會科學很少有職技系統來甄試,因為容易餓死)。老師們說,因為他的訓練很紮實,有做研究的潛力。
沒有什麼學校的學生是特別受到眷顧的(黑箱作業除外,那是另一層次的問題),如果,申請者從來都不是一個有興趣於學術研究的人,寫了東西,一開口,藏也藏不了。即便僥倖,也只能一時。學術研究不可能靠一輩子的僥倖而有所成果。如果僥倖者也能生存,好吧,那就意味著有更大的共犯結構提供這些人棲身之處。
學校不過只是提供你教育資源的地方,不是光環。而這世上,沒有永遠不褪色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