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受到的疲累,要從身體結構開始調整

我喜歡用蓋房子來解釋什麼是理想的身體結構,假如我們聘請兩個團隊來蓋房子,其中一個團隊有5名成員,另一個有10名,兩隊都須在相同時間內完成任務;5人團隊肯定比10人團隊來得累。

當你維持在理想的身體結構時,就像你做動作時可同時運用關節附近的10條肌肉,不僅比只能使用5條肌肉來得有效率,也比較不吃力,長期來說,造成傷害的機率也比較低。

身體的重量是經過全身的骨骼往下分布直達腳後跟。然而,身體各部位的排列,則是從腳板一路往上影響到頭部,順序剛好相反。如果平時站姿習慣外八,會使腿骨扭曲,並沿著小腿一路向上影響,使膝關節、髖關節和脊椎也跟著扭曲。換句話說,只要腳板骨骼歪了,所有在它之上的骨骼排列都會受到影響,並出現問題。

身體結構好壞的影響,可能從從腳板開始一路向上,而我們的重量分布卻是由上而下,從頭部經過骨骼系統,漸次傳遞至腳底。如果身體排列維持在理想的位置,關節就不會感受到任何壓力,肌肉也會在完美的平衡狀態中運作。

反之,如果身體結構不理想,身體的重量就無法均勻的從頭頂傳遞至腳趾,致使某些肌肉必須出較多力氣,因此造成關節的傷害。

只要有任何關節位置不對,旁邊的關節和肌肉就會因為不平衡而產生壓力;腳板關節位置不正確的影響,會沿著腿部向上,最終造成腳踝痛、膝蓋痛、髖部疼痛或背痛。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