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
潤餅的故事(上)
【聯合報╱文╱韓良露】 2007.03.29 03:31 am
同安薄餅嫂吳招治示範包薄餅,一旁為廈門耆老洪卜仁。
朱利安╱攝影
1廈門的薄餅
阿嬤是台南人,阿嬤的父親是漢學家,從廈門移居台南,所以從小我一直認為阿嬤的祖籍就是廈門,而阿嬤做的潤餅該是廈門潤餅了。
當我的潤餅追尋之旅踏上了廈門時,才發現阿嬤做的潤餅根本不是廈門的薄餅。
阿嬤的潤餅,所有的主料,高麗菜絲、胡蘿蔔絲、荷蘭豆絲、冬筍絲,都要分別切、分別炒,皇帝豆、豆芽菜、豆乾絲、肉絲、蝦仁絲、香菇絲也是分別下鍋,一份一份盛好,但廈門的薄餅菜卻把以上的這些材料燴炒在一起燉到爛。包潤餅時,廈門人在薄餅皮上墊虎苔、花生末後,就直接加上去湯汁的薄餅菜,再加扁魚酥、芫荽後就捲起來吃;但阿嬤的潤餅卻要一層一層地,依照次序地高麗菜、胡蘿蔔、荷蘭豆、豆乾、肉絲、蝦仁、冬筍、香菇一層一層疊好,才加上扁魚酥、芫荽、蔥白。
原來阿嬤的潤餅不是廈門人的薄餅,那阿嬤的潤餅是哪裡的呢?
在廈門的老店「好清香」酒樓中,我吃著著名的廈門薄餅,並向在場多位廈門耆老請教廈門薄餅的特色,有人說廈門人認為各種菜不燉在一起就不好吃,薄餅菜就是要吃熟爛的口味,有一句俗諺──「隔夜的薄餅更好吃」,但也有人說廈門的薄餅最初也是要各自炒料,各自包捲,但廈門人是城市人,不耐煩太瑣碎的準備功夫及吃食儀式,才逐漸演變成目前的形式,林語堂先生的夫人廖翠鳳女士是廈門鼓浪嶼人,她家吃的薄餅就是燉在一起的方式。
廈門潤餅(薄餅)的材料中,廈門人特別重視高麗菜,要去菜梗後切成絲,燉起來才爛,不會吃到硬硬的梗,胡蘿蔔一定要多,而廈門有錢人家喜歡用海蝦現剝炒成的蝦仁,再切成絲(林語堂家的薄餅用的就是蝦仁),但也有的人家會用海蠣(蚵);至於像林語堂夫人用的香菇及冬筍,廈門耆老說這是大戶人家的吃法,因為香菇、冬筍都是貴貨。但不管哪些材料,潤餅都是太平盛世、家境小康以上的人家才會吃的食物,若是處於亂世或家境窮苦的人,是沒心情、沒閒錢也沒功夫準備十幾樣食材來吃一餐的,番薯簽配的鹹菜就是一頓了,怎麼可能吃潤餅?
吃潤餅的時節,大體上是跟著重要的節日,並不限於清明,有的人家在冬至那一天就開始吃潤餅,由於冬天、春天閩南的高麗菜、胡蘿蔔、冬筍、香菇、大蔥的品質較好,因此尾牙、除夕,正月初三閩南人「新亡燒眠床」的祭祖公日和清明掃墓日都可以吃潤餅。基本上吃潤餅是家宴,絕不會三五個人就吃潤餅,是大家庭或大家族團聚時吃的食物,因為潤餅可以自己動手,閩南家庭吃潤餅時又不作興圍坐在桌上吃,而是自包自的,走來走去,隨便找位子坐,站著邊吃邊聊天也可以,有的家族三四十個人團聚,擺滿一大桌潤餅菜也可以賓主盡歡。
早年吃潤餅在過了清明後就結束了,因為基本的蔬菜都不好吃了。清明是吃潤餅最後的日子,冬至是第一個日子,吃潤餅是年年季節循環的記憶。
潤餅起源的說法不一,一般說來潤餅的起源是春餅,唐朝時,中原人士就有立春吃春餅的風俗,《四時寶鏡》中提到:「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也有「春日春盤細生菜」的詩句,但當時的春盤,吃的可能是大蔥、小蒜、韭菜、芸苔、芫荽五種生辛菜,這五種生菜有開五臟去伏氣之效,可以重新調理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五辛」亦有「五新」之意。
閩南的潤餅,是晉代衣冠南下及多次北人南遷帶入閩地的春餅遺風;但為何在閩南發展出潤餅的吃法,並且成為清明、冬至、除夕等家庭團聚時的習俗食物,則有不同的說法。
有一說是元代蒙古兵南侵,閩南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