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KUSO]台客必殺聖品:藍白拖的歷史
【藍白拖-說在前頭】
越來越崇尚自然與休閒的當下,
穿著西裝襯衫的整齊打扮早以經不是職場價值的象徵,
穿的越整齊越正式的人反而逐漸變成沿街叫賣的業務員或卡銷人員,
凡而主管階級的穿著逐漸輕鬆(除了正式場合之外),
很多公司的大主管總是一件短褲加polo衫就上班去了,
其實這就是一種自然舒適不做作的台客精神。
曾經我們以穿著不像話或俗氣來形容台客這個名詞,
但是台客精神的無限蔓延之下,
台客正與紐約客、嘻哈、龐克、日系潮、港仔服一樣漸漸演變成為一種流行區隔,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消費者自我意識逐漸抬頭,
不再盲目玩翻日潮的一種表達,
在這種環境之下,能與日系潮人做為區隔的打扮漸漸成為台客精神的指標,
汗衫、洞洞背心、七分短西裝褲、粗金鍊、
仿勞力、藍白拖、以及舊式唐裝,也一一成為流行精品。
而其中『藍白拖』這一樣,是所有台客族必殺的聖品,
其地位猶如基督教的聖經與指引阿拉子民的可蘭經一般。
趁著台客風流行當道的時代,
一定要將這一個屬實真正台灣之光的藍白拖做一個完整的紀錄與介紹。
俗稱藍白拖的藍白色塑膠拖鞋,在台客風潮當道的今日,
有人稱之為『藍白英雄拖』,
也有旅外遊子直接以『台灣拖鞋』來向外國友人介紹,
許多長期居住在國外的台僑,
經常在看到台灣遊客的藍白拖之後都會燃起一股莫名其妙的感動。
而藍白拖在台灣的經典地位,
也開始隨著傳統產業外移與外籍勞工的傳播之下,
逐漸的在越南、中國大陸、泰、菲、印尼等地被不斷的發揚光大,
藍白拖已經逐漸的演變成東南亞國協中唯一率先統一的『國鞋』,
台灣之光開始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之時,
我們卻逐漸與這一段光榮漸行漸遠,
甚至有許多人鄙視這一項商品。
台灣人更須自己注意文化的保存與維護台灣藍白拖的正統地位,
屬於自己的更需要自發的來保存,因為這是一個無法取代土生土長的台灣文化。
【藍白拖的歷史】
國民政府遷台時期,台灣人民生活水準僅止於糊口階段,
當時台灣人民著的鞋款以草鞋與布鞋(功夫鞋、車夫鞋)為主,平日則以打赤腳居多。
隨著政府遷台後大量的軍隊與物資湧入台灣,
許多重要城鎮當時都是軍隊與人民共生(如同二十年前的金門)的狀態,
軍隊車輜與輕重工業物品往來穿梭道路,
許多細微掉落的零件經常會刺傷或刮傷習慣赤腳的居民,
且美援顧問團反應人民光著腳走在大馬路上實在不雅,並要求政府改善。
於是國防部指示當時的負責生產國軍戰靴的304廠於(聯勤第三經理廠)
研發並製造可大量生產的輕便拖鞋讓軍民穿著,
而304廠便以當時軍用布鞋與車夫鞋為設計基礎,
大量生產一種只有鞋底與綁繩的輕便鞋款,此應該為台灣拖鞋的雛型。
至於第一款正式藍白拖現身的紀錄,
應該是在石化工業(藍白拖重要原料)進駐台灣的幾年內,
鞋廠在取得便宜的原料與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幾年內,
這種以聯勤304廠輕便鞋為基礎改良的基本拖鞋款開始被民間大量生產,
目前手的資量可查到的文獻是民國五十三年的一則舊資料,
『台中后里巨豐工業機械化產能啟動,生產線最高產能日產二千雙白膠鞋…..』
目前應該就是藍白拖比較正式的生產文獻,
若以民國五十三年機械化生產的步驟來推算,
藍白拖實際生產的年份應該可以向前推到民國四十年代,
工廠向原料廠以生產線搭配女工方式來製作。
越來越崇尚自然與休閒的當下,
穿著西裝襯衫的整齊打扮早以經不是職場價值的象徵,
穿的越整齊越正式的人反而逐漸變成沿街叫賣的業務員或卡銷人員,
凡而主管階級的穿著逐漸輕鬆(除了正式場合之外),
很多公司的大主管總是一件短褲加polo衫就上班去了,
其實這就是一種自然舒適不做作的台客精神。
曾經我們以穿著不像話或俗氣來形容台客這個名詞,
但是台客精神的無限蔓延之下,
台客正與紐約客、嘻哈、龐克、日系潮、港仔服一樣漸漸演變成為一種流行區隔,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消費者自我意識逐漸抬頭,
不再盲目玩翻日潮的一種表達,
在這種環境之下,能與日系潮人做為區隔的打扮漸漸成為台客精神的指標,
汗衫、洞洞背心、七分短西裝褲、粗金鍊、
仿勞力、藍白拖、以及舊式唐裝,也一一成為流行精品。
而其中『藍白拖』這一樣,是所有台客族必殺的聖品,
其地位猶如基督教的聖經與指引阿拉子民的可蘭經一般。
趁著台客風流行當道的時代,
一定要將這一個屬實真正台灣之光的藍白拖做一個完整的紀錄與介紹。
俗稱藍白拖的藍白色塑膠拖鞋,在台客風潮當道的今日,
有人稱之為『藍白英雄拖』,
也有旅外遊子直接以『台灣拖鞋』來向外國友人介紹,
許多長期居住在國外的台僑,
經常在看到台灣遊客的藍白拖之後都會燃起一股莫名其妙的感動。
而藍白拖在台灣的經典地位,
也開始隨著傳統產業外移與外籍勞工的傳播之下,
逐漸的在越南、中國大陸、泰、菲、印尼等地被不斷的發揚光大,
藍白拖已經逐漸的演變成東南亞國協中唯一率先統一的『國鞋』,
台灣之光開始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之時,
我們卻逐漸與這一段光榮漸行漸遠,
甚至有許多人鄙視這一項商品。
台灣人更須自己注意文化的保存與維護台灣藍白拖的正統地位,
屬於自己的更需要自發的來保存,因為這是一個無法取代土生土長的台灣文化。
【藍白拖的歷史】
國民政府遷台時期,台灣人民生活水準僅止於糊口階段,
當時台灣人民著的鞋款以草鞋與布鞋(功夫鞋、車夫鞋)為主,平日則以打赤腳居多。
隨著政府遷台後大量的軍隊與物資湧入台灣,
許多重要城鎮當時都是軍隊與人民共生(如同二十年前的金門)的狀態,
軍隊車輜與輕重工業物品往來穿梭道路,
許多細微掉落的零件經常會刺傷或刮傷習慣赤腳的居民,
且美援顧問團反應人民光著腳走在大馬路上實在不雅,並要求政府改善。
於是國防部指示當時的負責生產國軍戰靴的304廠於(聯勤第三經理廠)
研發並製造可大量生產的輕便拖鞋讓軍民穿著,
而304廠便以當時軍用布鞋與車夫鞋為設計基礎,
大量生產一種只有鞋底與綁繩的輕便鞋款,此應該為台灣拖鞋的雛型。
至於第一款正式藍白拖現身的紀錄,
應該是在石化工業(藍白拖重要原料)進駐台灣的幾年內,
鞋廠在取得便宜的原料與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幾年內,
這種以聯勤304廠輕便鞋為基礎改良的基本拖鞋款開始被民間大量生產,
目前手的資量可查到的文獻是民國五十三年的一則舊資料,
『台中后里巨豐工業機械化產能啟動,生產線最高產能日產二千雙白膠鞋…..』
目前應該就是藍白拖比較正式的生產文獻,
若以民國五十三年機械化生產的步驟來推算,
藍白拖實際生產的年份應該可以向前推到民國四十年代,
工廠向原料廠以生產線搭配女工方式來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