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寵物毛孩

遠見雜誌 品味特刊     看趨勢 新職場穿衣原則

轉貼  遠見雜誌電子報  (  HTML  圖文版  )  <epaper@msx.epaper.com.tw>

品味特刊         
 
 
看趨勢  新職場穿衣原則  辦公休閒

  作者:李國芬  攝影:陳之俊  2005.4  ╱第226期

職場穿著是一門心理學,興起於1980年代的「權威穿著」(power  dressing)清楚地反映這個事實。 

1975年,莫洛(John  Molloy)的《穿出成功》(Dress  for  Success)轟動問世,他從真實生活情境中所進行的實驗發現,穿上足以表現權威和專業的衣著,是成就事業的必要條件。 

其中一項發現,是關於男性的。他建議職場男性最好將西裝、襯衫、領帶當成制服來穿,因為實驗結果顯示,打領帶的男性,比沒有打領帶的,通過面試的機率更高。也就是說,打著領帶會令人產生專業、可信任……的正面聯想。 

他給女人的穿著對策,則是藉著服裝來武裝自己。他發現,「職場女性穿得愈像男人,愈容易得到升遷機會」。 

一夕之間,職場女性紛紛以設計簡潔、有著誇張墊肩的藍色或深灰色套裝,掩飾女性特質,氣勢十足地爭取女男平等。 

一九八○年代:以貌取人的權威穿著 

莫洛這項建議,影響力所向披靡。不僅美國企業界,連隔海歐洲也受影響。前英國首相佘契爾夫人就是權威穿著的典型代表,她以大領片、厚墊肩的西裝外套,奠定硬梆梆的「鐵娘子」形象。 

以現在的審美眼光來看,無論此後時尚界復古風怎麼吹,1980年代那種令女人悔不當初的美式足球員裝扮,應該都不再有機會重新流行了。但是,在不久前的1980年代,它的確是讓女性不被視為弱者的職場通行證 

這顯示職場穿著具有強大的溝通功能,它讓以貌取人有所根據。自古以來,人類便有賦予衣著意義、甚至藉衣著劃分階級的習慣,人們長期被制約,不覺間養成對特定服裝形式的莫名敬意。 

當醫師穿上白袍、廚師戴上高高的白帽、男性業務專員西裝畢挺、女性主管穿上套裝,人們心中的信賴感便油然而生──1980年代的權威穿著,不過是巧妙運用人們以貌取人的心理。 

所以,紐約華爾街金融業上班族必不可缺卡其色(khaki)風衣,黑色是蘇活區(SOHO)藝術家的標準色。無怪騙徒穿著軍警制服行騙得手的社會事件,總是時有所聞。 

伯爵錶(PIAGET)台灣品牌總經理馬文興,便刻意在週五便服日(Casual  Friday)以外的時間,壓抑對有設計細節服裝的偏愛,一律穿著符合預期的西裝和領帶,否則「和我開會的同事可能會懷疑:『你到底懂不懂啊?』」 
 
  • 辦公休閒:專業不必靠衣服硬撐

    或許是受夠了1980年代整整十年權威穿著和炫耀性消費的誇耀氣氛,「低調、簡潔、少即是多」的「dressing  down」在1990年代反其道而行地一統時尚界,上班族開始換穿「辦公休閒」(Business  Casual),強調便於工作的功能性、表現個人風格和品味,是辦公休閒的重要精神。 

    不過,很多人誤解了「休閒」的意思,以為像網路工程師那樣:polo衫、卡其褲加室內拖鞋就是「休閒」。長期開班指導上班族穿衣訣竅的造型顧問陳麗卿,這些年來最常提醒男性科技業上班族的一句話就是「輕鬆並不等於隨便」。 

    如果沒有機會真正瞭解,辦公休閒的確很容易就被誤讀為「穿什麼都行」。 

    紐約曼哈頓的耶魯俱樂部(Yale  Club)在2001年5月正式向會員宣布新職場穿衣原則時,便清楚拉起穿著準繩:「辦公休閒就是在工作場所穿得既專業又有品味。」 

    美國企管書籍作家羅勃茲(Wess  Roberts),曾經提醒上班族注意做簡報時的穿著。因為聽眾通常希望聽到一場獲益良多的「專業」簡報,台上的主講人必須看起來夠「專業」才符合期待。簡報時「看『場合』穿,並且應該和聽眾區隔,凸顯自己的講者身分。」 

    看來,雖然時代變了,人們的想法也和過去不同,但是職場穿著的內涵並無二致:在尚未交談之前,衣著能夠得體地表現自己的職級、專業和品味,好幫助別人在有限時間內「以貌取人」。 

    男人穿得像男人,女人穿得像女人

    唯一不同的是,在人人渴望放鬆的時代氣氛下,辦公休閒確實讓上班族穿得比過去舒服。設計師動手拆掉女性套裝裡的誇張墊肩;不需出外拜訪客戶,沒有重要會議的時候,男人偶爾不打領帶也不減損專業形象,「現代趨勢應是男人穿得像男人,女人穿得像女人。」馬文興點出穿著「辦公休閒」時應該掌握的原則。 

    走進訴求女性辦公室穿著的JOAN  &  DAVID台北101專賣店,很快就會發現:明明是同塊布料作成的套裝,上裝和裙子卻分別掛在不同的展示架上陳列,「因為並不鼓勵消費者成套穿著,」意喬公司行銷部經理高婉茹說明。 

    如果消費者考慮正式場合需要而選購套裝,銷售人員也會建議平日拆開來搭配,例如:裙子可以搭配襯衫或兩件式針織衫(twin  set),西上裝則可以和長褲或女性化的雪紡材質及膝裙組合。 

    刻意打破套裝的獨一地位,象徵女性正式告別1980年代硬撐出來的女強人形象,回歸女性的柔美本質。 

    去年,設計師張伊萍為久未換新裝的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接待人員設計新制服。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兩廳院業務經理只要求新制服讓接待人員看起來專業。張伊萍還希望穿上新制服後,「女性不會顯得太『鋼』,給人距離感。」 

  • 套裝仍不可缺,女性化是重點

    她共為女性接待人員設計六件單品:西上裝、A字裙、洋裝、小喇叭長褲、襯衫和手工刺繡胸針。 

    拿掉墊肩之外,張伊萍將重點放在剪裁對身形的修飾效果。她選擇修飾性最佳的A字裙和小喇叭長褲,並刻意略略提高腰身,讓身材看起來更高挑。「男女已經平等了,應該容許女性回到自己的特質,」張伊萍說明設計背後的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壓抑女性特質的嚴肅套裝雖然褪流行,但不表示套裝不重要。 

    目前擔任某知名義大利服裝品牌副理的任樂娜強調,千萬別否定整套套裝的價值,「尤其是好質料的。」 

    曾經負責義大利時裝品牌喬治.亞曼尼代理業務長達十年的中盛公司劉世麟也持相同看法,並提醒「到了一定位階」的女性,「西上裝還是必要的。」 

    現在的套裝剪裁重視展現女性特質,劉世麟以法國女性優雅的套裝形象為例,只要套裝能夠修出腰身,搭配漂亮的鞋子,加上條理分明的應對表現,既專業又女性化,「這樣的女人很過癮!」 

    因此,遇到正式場合,職場女性可以穿著質料較好(例如:純羊毛、喀什米爾羊毛)的套裝;女性主管即使只是待在辦公室,穿上西上裝還是比較穩當。 

    權威穿著的形式雖然已經遠去,但它的價值觀仍繼續在職場中發揮影響力──衣著質感有助專業形象。對職場男性來說,更是如此。 

    陳麗卿的上班族穿著課程,男、女有別,女性以穿著搭配和節制採購為重點。「男性主要還是談成功穿著,」陳麗卿點出男性看待穿著的工具性角度。 
  • 男性穿著  質感、自信是重點 

    相對女性穿著元素的豐富多樣,男裝變化並不大,西裝仍是無可取代的必備要素。「西裝和流行無關,有一定的重要性,」造型師陳頌聲認為,西裝是男性穿著的國際禮儀,台灣既然不斷強調國際化,男性就得先學會穿西裝。 

    2005年3月2日,嚴凱泰以嘉裕西服董事長的身分,正式宣告嘉裕取得喬治.亞曼尼(Giorgio  Armani)的台灣代理權。記者會上,有記者請教嚴凱泰「品牌」和「成功穿著」的關係。 

    「重點不在穿什麼牌子,」嚴凱泰認為瞭解自己適合什麼品牌更重要,「才能穿得舒服、穿出自己的味道。」嚴凱泰動作略顯誇張地伸展手腳,他想證明剪裁很重要:好剪裁的西裝穿起來沒有拘束感,活動自如,又能彰顯特色。 

    舒服是重要。它會影響上班族的職場表現──包括自信和韻味。 

    設計師蔣文慈剛從學校畢業時,曾在代理皮爾卡登(Pierre  Cardin)女裝的高紗企業擔任設計師。當時她得穿著公司的窄裙、包鞋制服上班,這和她自己感到舒服的形象差別極大,「不太覺得自己是設計師。」

    她記得每當有客人來訪,出面接待時總覺缺乏自信,結果這個工作只做了半年。蔣文慈說得很好,「這是有形的東西(穿著),影響無形的心情。」 

    舒服與否的重要性,有時甚至超越絕對的對錯。 

    近幾年,男性西裝流行搭配「嚴禁大肚男」的無褶西裝褲,但有些意見認為,在正式場合仍以打褶西褲較符合禮儀規範。 

    劉世麟被問到何者比較對時,思考了幾秒鐘後說,「讓人感覺舒適的,才對。」 

    嚴凱泰和劉世麟的答案,一方面點出「辦公休閒」的定義精神:穿得舒服又有品味;同時也說明男人只要掌握剪裁和好質料,就「成功」了大半。 

    然而,國內男性看待穿衣,普遍存在矛盾情結:既想「穿出成功」,又覺得成功男性不該注重外表。結果是對於自己的身材特色、個別品牌差異和質料,缺乏觀察,所以想要成功並不容易。 

    怡想創意行銷總監張勁華認為,所謂成功穿著其實就是個人外觀管理(appearance  management),「在具有外觀管理能力之前,必須先對服裝產生興趣。」 

  • 兼顧個人外觀管理才是成功 

    興趣會引發實驗精神,例如:嘗試不同顏色的領帶和襯衫搭配。國內男性「怕」顏色,應該與害怕打理外表的心態不無關聯。然而在辦公休閒的穿著中,變化領帶顏色具有為形象加分的效果。 

    經過實驗摸索,對服裝細節的感受力會漸漸提高,能夠判斷剪裁是否合宜、質料好不好,「進入『我是我』的穿衣階段」。張勁華認為,進入這個階段後,才會感覺穿著是舒服的,並且有能力表現個人品味。 

    每天早晨,當上班族打開衣櫥考慮該穿什麼出門,其實也在揣摩:配合當天行程中的場合,該穿什麼才顯得專業? 

    劉世麟認為,上班穿著的確該考慮場合,「因人、因時、因地選擇穿著,就是『得體』。」 

    任樂娜歸納日常人際往來,大致可分為上司、同事、朋友、家人,對應的穿著方式還算單純。「見客戶與見上司的層次相近;談正事穿著愈精簡愈好。」 

    依人際層次,管理職場穿著 

    精簡對女性尤其是重要提醒,正式場合最好避免過多花邊、裝飾和顏色,好質感的套裝,應是最不干擾專業表現的穿著,男性則以西裝為首選。 

    任樂娜認為,明白自己是「誰」,也就是自己的位階和職業特性,以符合國際禮儀為前提,自然就會得體。 

    例如:男性職場新鮮人應該避免法式翻袖(French  Cuff)襯衫加袖釦的穿法,否則恐怕會面臨把主管「比下去」的尷尬。普通襯衫、剪裁合身的西裝加整潔儀容,就是職場年輕男性的得體穿著。 

    最容易輕忽穿著是否得體的場合,其實是熟悉的辦公室。「過」與「不及」都不免讓人搖頭。 

    新世代女性上班族常見穿著太過的現象。任樂娜提醒,辦公室裡不合適穿得太裸露或太飄逸。 

    流行訊息不斷洗腦,女性很容易模糊穿著界線。「捷運上不乏穿大亮片或刺繡內搭的例子,」張伊萍認為,白天穿著晚宴素材並不得體。 

    劉世麟也發現相同的現象,「雖然女性日、夜穿著的分野不如以往嚴明,但珠珠、亮片仍不宜過多,點綴即可。」 

    偏好使用名牌,是職場穿著的另一個常見現象。總統陳水扁2000年大選服裝顧問朱麗安表示,青春就是美,「年輕人不需要一身名牌」。較成熟的上班族雖可藉名牌襯托年齡,「前提是對品牌特色有充分認識,否則會顯得缺乏自信。」 

    透過衣著表現內涵 

    當重視個人風格與品味的辦公休閒趨勢在千禧年後興起,這也意味,職場人的內在愈來愈受重視。 

    相信不少人有過和張伊萍類似的經驗,「外表ㄍㄧㄥ得很專業,卻說些很白痴的話」,她覺得這才是大大的致命傷,「重要的還是應對進退和工作態度。」 

    《史記》中記載,孔子曾經對自己的以貌取人感到追悔,「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子羽就是不走捷徑的澹台滅明,為人正直,但是體態和相貌比較吃虧,孔子以貌取人,判斷他不會成材;反倒是白天愛睡覺、但能說善道的宰予占了上風。 

    在職場以貌取人的穿著心理戰裡,上班族得避免一不小心就成了虛有其表的宰予;但也要留心別跟子羽一樣,落得無端因外表被低估的下場──留意禮節層次,回到自己的本質,舒服地穿,這就是成功穿著。
  • 請問陳麗卿老師有人認識嗎?
回應...
 返回 寵物毛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