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現代人的修行生活∼》文/鄭振煌
來源:佛網 作者:鄭振煌 [字體:大 中 小]
《現代人的修行生活∼》文/鄭振煌(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修行要有「鐵杵磨針,滴水穿石」的決心。
法門只是藥,吃錯藥也會出毛病,必須注意中道的原則。
佛法與外道的差別只在修心與否,
修心則在發菩提心與體驗空性,心外求法同於外道,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修行不可不慎。
現代人的時空背景不同於過去,因此現代人的修行生活應該要與過去不同。現代人的時空背景又千差萬別,因此修行法門也應該千差萬別。一種藥可能可以治多種病,一種病也可能可以用多種藥治好。雖然如此,但藥理應有相通之處,不明藥理而胡亂下藥或吃藥,無益於身,反而有害。
佛如醫生,法如藥,僧如護士,眾生如病人。眾生修行猶如吃藥,豈可不慎?豈可不找明師?豈可不對自己的醫生坦誠表白一切?為人師者又豈可不慎?不懂醫理、藥理?不對猶如病人的眾生望、聞、問、切?吃藥要有效,必須病人與醫生配合,對症下藥,治療身體疾病屬於世間法,尚且需要如此謹慎,何況屬於出世間法的修心法門呢?
基於這種認識,本文不談理論,僅就實務方面提供管見,拋磚引玉,尚祈方家指正。
【建立次第的修行法門】
中國大乘佛教法門龐雜,次第不明,理論超越,令人望洋興嘆,無所適從。因此,修行法門之選擇,應建立次第,這也是中國佛教之最模糊者。
第一步,檢驗自己。
花一個週末的時間,誠誠懇懇老老實實對自己做一番徹底的體檢,並且詳細做紀錄,供未來修行的參考。自己是僧?是俗?僧俗的修行方法應有不同,在家人不應一味模仿出家人的修行生活,否則必然不能見容於社會,反而形成修行障礙。
自己每天有多少時間、什麼時間可以用來修行?時間不必長,即使十分鐘就夠了,但必須有恆而專心,經年累月鍛鍊,必可成就。自己每週有那段時間可以用來修行?那怕只是一個小時,都要固定用來修行。自己每月、每年有那段時候可以用來參加佛七、禪七或其他修行活動?比較長期的修行活動有如充電,可以堅定我們的信願和菩提心。
自己的生涯規畫如何?將來有志宏法佈教者,應該廣學多聞,深入各種法門,才能普度眾生;如果只是為著解脫生死煩惱,而自己的時間、精力、學識等條件又不允許,就應一門深入,否則就會「門門通門門鬆」,毫無所得。
其他如自己的年齡、性別、職業、教育、家庭環境等個人因素,都是決定修行法門的參考指標。
最重要的是借用心理測驗或由佛學專家發展出心理量表,測量自己的個性是屬於貪型人?瞋型人?癡型人?慢型人?疑型人?唯識學對人的心理解析非常清,可以借來檢驗自己,瞭解自己的毛病才可以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第二步,鎖定目標。
目標可以分短期、中期、長期。循序漸進,才不會慌亂,不必貪多,但要細心、用心、恆心。
同時要根據自己的性向設定目標,一樣米養百樣人,人的根器千差萬別,因此佛陀開出的法門也千差萬別。有的人只求現世安樂,就要修持人乘法(五戒);有的人更求天國之樂,就要修持天乘法(十善);有的人志求出三界,就要修持聲聞法(四諦)或緣覺法(十二因緣);有的人自利之外,更以利他為意樂,就要修持菩薩法(六度萬行)。實際上,法門是相通的,彼此之間並不相礙,差別只在偏重不同,不可自是非他,反成障礙。
目標越清晰,達成的可能性越高,當然學佛應以成佛為終極目標,只是管道遲
《現代人的修行生活∼》文/鄭振煌(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修行要有「鐵杵磨針,滴水穿石」的決心。
法門只是藥,吃錯藥也會出毛病,必須注意中道的原則。
佛法與外道的差別只在修心與否,
修心則在發菩提心與體驗空性,心外求法同於外道,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修行不可不慎。
現代人的時空背景不同於過去,因此現代人的修行生活應該要與過去不同。現代人的時空背景又千差萬別,因此修行法門也應該千差萬別。一種藥可能可以治多種病,一種病也可能可以用多種藥治好。雖然如此,但藥理應有相通之處,不明藥理而胡亂下藥或吃藥,無益於身,反而有害。
佛如醫生,法如藥,僧如護士,眾生如病人。眾生修行猶如吃藥,豈可不慎?豈可不找明師?豈可不對自己的醫生坦誠表白一切?為人師者又豈可不慎?不懂醫理、藥理?不對猶如病人的眾生望、聞、問、切?吃藥要有效,必須病人與醫生配合,對症下藥,治療身體疾病屬於世間法,尚且需要如此謹慎,何況屬於出世間法的修心法門呢?
基於這種認識,本文不談理論,僅就實務方面提供管見,拋磚引玉,尚祈方家指正。
【建立次第的修行法門】
中國大乘佛教法門龐雜,次第不明,理論超越,令人望洋興嘆,無所適從。因此,修行法門之選擇,應建立次第,這也是中國佛教之最模糊者。
第一步,檢驗自己。
花一個週末的時間,誠誠懇懇老老實實對自己做一番徹底的體檢,並且詳細做紀錄,供未來修行的參考。自己是僧?是俗?僧俗的修行方法應有不同,在家人不應一味模仿出家人的修行生活,否則必然不能見容於社會,反而形成修行障礙。
自己每天有多少時間、什麼時間可以用來修行?時間不必長,即使十分鐘就夠了,但必須有恆而專心,經年累月鍛鍊,必可成就。自己每週有那段時間可以用來修行?那怕只是一個小時,都要固定用來修行。自己每月、每年有那段時候可以用來參加佛七、禪七或其他修行活動?比較長期的修行活動有如充電,可以堅定我們的信願和菩提心。
自己的生涯規畫如何?將來有志宏法佈教者,應該廣學多聞,深入各種法門,才能普度眾生;如果只是為著解脫生死煩惱,而自己的時間、精力、學識等條件又不允許,就應一門深入,否則就會「門門通門門鬆」,毫無所得。
其他如自己的年齡、性別、職業、教育、家庭環境等個人因素,都是決定修行法門的參考指標。
最重要的是借用心理測驗或由佛學專家發展出心理量表,測量自己的個性是屬於貪型人?瞋型人?癡型人?慢型人?疑型人?唯識學對人的心理解析非常清,可以借來檢驗自己,瞭解自己的毛病才可以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第二步,鎖定目標。
目標可以分短期、中期、長期。循序漸進,才不會慌亂,不必貪多,但要細心、用心、恆心。
同時要根據自己的性向設定目標,一樣米養百樣人,人的根器千差萬別,因此佛陀開出的法門也千差萬別。有的人只求現世安樂,就要修持人乘法(五戒);有的人更求天國之樂,就要修持天乘法(十善);有的人志求出三界,就要修持聲聞法(四諦)或緣覺法(十二因緣);有的人自利之外,更以利他為意樂,就要修持菩薩法(六度萬行)。實際上,法門是相通的,彼此之間並不相礙,差別只在偏重不同,不可自是非他,反成障礙。
目標越清晰,達成的可能性越高,當然學佛應以成佛為終極目標,只是管道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