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經營 / 30世代單身黃金女郎 寧可不婚,也不昏 ......真的是這樣嗎???
40年代,名作家錢鍾書在《圍城》一書中妙喻婚姻:「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六十年後,許多進城的人選擇逃了出去,而在城外的人卻遲遲不願意進城。圍城,不再是心中欲一探究竟的神秘之地。
不婚將成主流?
對於30世代,許多被問及何時結婚的人,第一個反應是:「結婚幹嘛?」但過了30歲,年齡開始加諸壓力,選邊站的關鍵時刻到了,不過看樣子,愈來愈多人決定選擇不婚的一邊。不婚,已經是台灣社會的趨勢了。
未婚者1/4抱獨身主義
從數字來看,行政院衛生署2004年一項調查發現,20∼39歲受訪民眾中,有44.5%的民眾未婚,其中不想結婚者占了16%,男女比例分別是10.7%及24.9%,也就是說,適齡的未婚女性中,每四個人就有一位抱持獨身主義。
大家不想結婚也反映在台灣近五年來的實際結婚對數上。2000年還有十八萬三千對的對數,到了2004年,卻只剩下十二萬九千對結婚對數。不光是結婚的人變少了,連結婚時間都不斷往後延,2001年男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2.9歲、27.4歲,而到了2004年度更增加為33.0歲、28.0歲。
結婚人數不斷減少、結婚時間不斷往後移,結婚已經不再是必辦的終身大事,但大家為何不想結婚?根據衛生署2004年在「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的調查發現,不想結婚的理由中,男生以「經濟條件不佳」為不婚主因,其次才是「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沒有合適對象」或「怕麻煩」;至於女生不婚的理由首位是「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其次才依序為「經濟條件不佳」、「怕麻煩」、「沒有合適對象」。
社會趨勢使然
社會上適婚男女對自己的不婚立場似乎頗為堅定,但分析此一現象的專家學者卻有不同想法。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表示:「社會上真正不婚的人還是少數,男生40歲,女生35歲還沒結婚都算正常,反倒是26、27歲結婚的人會被認為是早婚。」而兩性專家林萃芬也表示:「這是由於教育時間拉長導致出社會延後,一延宕就必須面臨我要不要結婚的困境。」
婚姻大事是怎麼了?過去,結婚被視為是每個人必經的路途,結婚才能讓人完整,但進入核心價值瓦解的後現代社會後,結不結婚已經沒有對錯的問題,「現在的不婚之所以是一個議題,那是因為之前不婚的情況很少。」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中心教授羅燦瑛說。 台灣社會出現的「主動的不婚」,其實跟社會傳統功能逐步衰退息息相關。「如果要問大家為什麼不結婚,不如問為什麼要結婚。」孫中興一語道破目前社會的婚姻困境。
兩性意識有差距
過去,結婚是性合法化的管道,並懷有共同教養下一代的功能,但現在兩性交往界線不斷地開放、少子化的現象持續地攀高,加上女性自主意識提振,而男生的兩性意識卻未隨之跟進,結婚的腳步因此被拖延。「我希望我的伴侶能跟我教學相長」、「希望另一半能跟我在智識上鬥智」這是藝奇藝術授權文化公司執行副總范子凡與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律師余筱瑩對另一半的要求。30世代的女性,有事業、有想法、經濟獨立,她們不要求男人比他們會賺錢、能養家,但她們希望能為對方的智識所折服。因此,婚姻對於這些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已經是負資產而不是資產,而且,家庭也成為她們事業上的絆腳石,沒有碰到非君不嫁的男士,對於女性來說,誰還要結?
但反觀男性,在兩性意識上的腳步卻沒有與女性一起成長。如作家王文華觀察,男生的結婚對象只需外表不錯、個性可以相處即可,但女生的要求便不只如此,沒有碰到「適合」的另一半,寧可單身。兩性懷有不同期待,要結婚的確有困難。
不婚將成主流?
對於30世代,許多被問及何時結婚的人,第一個反應是:「結婚幹嘛?」但過了30歲,年齡開始加諸壓力,選邊站的關鍵時刻到了,不過看樣子,愈來愈多人決定選擇不婚的一邊。不婚,已經是台灣社會的趨勢了。
未婚者1/4抱獨身主義
從數字來看,行政院衛生署2004年一項調查發現,20∼39歲受訪民眾中,有44.5%的民眾未婚,其中不想結婚者占了16%,男女比例分別是10.7%及24.9%,也就是說,適齡的未婚女性中,每四個人就有一位抱持獨身主義。
大家不想結婚也反映在台灣近五年來的實際結婚對數上。2000年還有十八萬三千對的對數,到了2004年,卻只剩下十二萬九千對結婚對數。不光是結婚的人變少了,連結婚時間都不斷往後延,2001年男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2.9歲、27.4歲,而到了2004年度更增加為33.0歲、28.0歲。
結婚人數不斷減少、結婚時間不斷往後移,結婚已經不再是必辦的終身大事,但大家為何不想結婚?根據衛生署2004年在「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的調查發現,不想結婚的理由中,男生以「經濟條件不佳」為不婚主因,其次才是「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沒有合適對象」或「怕麻煩」;至於女生不婚的理由首位是「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其次才依序為「經濟條件不佳」、「怕麻煩」、「沒有合適對象」。
社會趨勢使然
社會上適婚男女對自己的不婚立場似乎頗為堅定,但分析此一現象的專家學者卻有不同想法。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表示:「社會上真正不婚的人還是少數,男生40歲,女生35歲還沒結婚都算正常,反倒是26、27歲結婚的人會被認為是早婚。」而兩性專家林萃芬也表示:「這是由於教育時間拉長導致出社會延後,一延宕就必須面臨我要不要結婚的困境。」
婚姻大事是怎麼了?過去,結婚被視為是每個人必經的路途,結婚才能讓人完整,但進入核心價值瓦解的後現代社會後,結不結婚已經沒有對錯的問題,「現在的不婚之所以是一個議題,那是因為之前不婚的情況很少。」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中心教授羅燦瑛說。 台灣社會出現的「主動的不婚」,其實跟社會傳統功能逐步衰退息息相關。「如果要問大家為什麼不結婚,不如問為什麼要結婚。」孫中興一語道破目前社會的婚姻困境。
兩性意識有差距
過去,結婚是性合法化的管道,並懷有共同教養下一代的功能,但現在兩性交往界線不斷地開放、少子化的現象持續地攀高,加上女性自主意識提振,而男生的兩性意識卻未隨之跟進,結婚的腳步因此被拖延。「我希望我的伴侶能跟我教學相長」、「希望另一半能跟我在智識上鬥智」這是藝奇藝術授權文化公司執行副總范子凡與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律師余筱瑩對另一半的要求。30世代的女性,有事業、有想法、經濟獨立,她們不要求男人比他們會賺錢、能養家,但她們希望能為對方的智識所折服。因此,婚姻對於這些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已經是負資產而不是資產,而且,家庭也成為她們事業上的絆腳石,沒有碰到非君不嫁的男士,對於女性來說,誰還要結?
但反觀男性,在兩性意識上的腳步卻沒有與女性一起成長。如作家王文華觀察,男生的結婚對象只需外表不錯、個性可以相處即可,但女生的要求便不只如此,沒有碰到「適合」的另一半,寧可單身。兩性懷有不同期待,要結婚的確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