鉞是從斧衍生而來的,一般人都將它們視為一物,混稱「斧鉞」而不別。但是,鉞比斧大了三分之一,鉞桿也比斧柄長,外形較具威儀氣魄。
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已經有非常精美、作為裝飾用的玉鉞了,經過考證得知,玉鉞的持有即是神聖地位的象徵。《史記》說:夏桀暴虐,商湯於是親自把鉞,討伐暴桀。另外,周武王伐紂時,在牧地誓諸侯之師,也是「左杖黃鉞,右秉白旄」,昭告聯軍全體。王莽篡漢後,義軍蜂起反抗,莽軍十萬駐紮洛陽準備剿滅,但是元帥王尋的黃鉞竟遺失了,當時懂得命理的人就預測莽軍一定大敗。後來王尋果真戰死。鉞在這些故事中,都是作為權力的象徵。
商、周之際,鉞一方面是權力的象徵,意味著政權的更替;一方面也使用在戰場上,成為征伐的利器。鄭州二里岡的商代遺址中,出土一件九公斤重的銅鉞,配上鉞柄後,就成為攻戰用的利器了,經考證是當時女將婦好所用的兵器。漢代壁畫中,有一幅戰場上騎馬持鉞 的戰士像,鉞上掛著一個頭顱,可見鉞也是斬首的兵器。後來刑場上,也曾用鉞來作為腰斬的刑具,傳說黃帝時有五種大刑,第四種稱作「斧鉞」,就是「腰斬之刑」。
~~ 中華武俠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