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我真受夠了婆婆一家人...

我結婚後與公婆同住..婚前看似開明現代的公婆..婚後全走了樣...
白天我要上班..晚上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繼續進修,回到家後仍然不得空閒...因為"要繼續幫婆婆按摩"
而且一按是"一兩個小時",日子一久.心中不免有怨,我不是鐵人,我也需要休息...
現在連我去婆婆的娘家,那些丫姨們還紛紛叫我幫她們按摩...
我心想怎麼會有這麼自私的家庭,如果是自己的女兒嫁到別人家是這樣的待遇,試問她們的感受是如何,每一個都是有高等職業的人,每個月薪水都有八.九萬之多,為什麼不去給盲胞按摩,非要糟踏別人家的女兒才行嗎?
現在我一點都不想回家,每天都藉故(加班)很晚才回家,我真的受夠了...
  • 我覺得要明講耶
    就說你的手上班後都很酸痛
    如果他們白目依舊
    你就故意按的很小力像蚊子叮一樣
    他們就會覺得無趣了吧
  • 看了真生氣,尤其那些丫姨還真夠過份的,妳會不會太好講話了..有時候精明一點,比較不會被欺負(不是ㄎㄧㄤ\  ㄎㄚ喔)
    從現在起直接去吃飯休息,還是她們都直接叫妳去按摩?  妳就直說妳上班也好累..
    我覺得偶爾幫婆婆按摩,或每天按個10幾20分沒關係,
    好誇張丫,按一二個小時耶,吃完飯再按個摩妳要到九點才能休息喔,妳老公假裝沒看到嗎..  /__\
  • 挺過份的。

    有一種「別人的小孩死不完」的感覺…

    公婆好像真的不太懂得體貼、尊重媳婦。

    一、二個小時耶…手超痠的吧…
    下次你可以自己請盲胞幫他們按,委轉的表達你很累,應該還能保持表面上的和氣吧。
  • 叫妳老公出錢,幫他媽媽和一群阿姨買按摩券,叫她們去給別人按啦,真是討厭耶~~
  • 如果你明講他還這樣
    那真的很故意
    除非他有老年癡呆症    容易健忘
    我建議你直接客氣的拒絕
    說你沒力氣    要按請他兒子來按
    據我所知按摩是菲傭的工作
    而他正當你是菲傭
  • ?????
    ?????
    妳就裝傻吧
    如果婆婆又叫妳按摩
    妳可以笑笑說:啊  我今天也腰酸背痛  不然叫xx(他兒子)幫妳好了
    明天如果又叫    就說腰閃了....
    反正她裝皮妳也皮
    那些三姑六婆的要求就推說手痛
    她們背後愛怎麼說就隨便
    如果太在意累的是自己
    不過妳老公支不支持妳也很重要喔


  • 請問

    你老公在哪裡﹖
  • 什麼,講了也沒用..我更生氣啦..!
    以後假裝沒聽到!!  妳有試過擺臭臉嗎,我覺得婆媳間要互相尊重,因為畢竟不是母女,很多事不能太過份的,不然火花一引爆,常常小事都變很嚴重.
    下次再有這個情形(不會就是今晚吧>_<),妳就回頭跟你老公說,老公,換你~每天按每天按,我的手好累.    看妳婆婆會不會心疼妳老公.
    真的,你老公的態度很重要,有些話他來說也比較有用,又不傷感情.

    還好婆婆很尊重我的maggie  (不然我也覺得很棘手..)
  • ?????
    ?????
    我發現把公婆當親人的人反而容易有問題耶
    除非遇到的公婆是很好很惜福的人
    我對公婆剛開始很好
    但是發現他們不尊重我時
    就把他們當主管了(尊重不交心)
    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
    不當面爭吵但始終淡淡的
    有什麼不合理要求  轉頭請老公做
    當然也是老公挺我才有效呀


  • 教你一個方法
    妳無論如何要請個半天假"假裝"要去看醫生
    當然要去看醫生之前要先跟你先生  "多次"強調你最近手腕怪怪的...
    看完醫生後回去當然是當眾宣佈醫生說  "我是腕隧道症候群"  不能夠使力...  (這個是上班族的通病啦  也算是俗稱的媽媽手)
    尤其是跟她們強調打掃...醫生都說盡量不要做  否則以後連紐毛巾都有問題
    通常老公聽到這邊就會給你  "息息"
    婆的反應就不知道了...不過以後總有個藉口又可以不用撕破臉
  • 強烈建議妳找一天在手腕和肩膀貼沙隆巴斯,請老公在大家面前幫妳捏一捏按摩一下..
    我想知道妳婆婆會說出什麼話..
  • 婆婆和媳婦的關係,會不會是上輩子的相欠債丫,
    總是看到好婆婆配壞媳婦,或者是壞婆婆配好媳婦!
    很少見婆媳的感情關係,可以像真的母女一樣好的!

    因為是婆婆,如果自己表達情緒,可能就會被掛上不孝的罪名,
    婚前,一樣工作,回到家,就能感受到溫飽,即使不做家事,也情有可原!
    婚後,是不是就變得不一樣了呢?
    吃飯時間剛好沒胃口,可能被解成,這麼大牌,吃飯還要人請!
    有好吃的,沒問長輩,自己先吃,可能被解成,不孝順!
    表達意見或情緒,可能被解成,頂嘴,沒禮貌!

    以為結了婚,是夫妻二個人的事,可以幸福的過日子,
    可是,卻因為嫁入了另一個家庭,變成女生要去習慣對方的生活習性!
    女生們,到底結婚好不好丫?
    我們嫁給一個男生,是因為相愛,要亙相照顧一輩子,不是嫁給你當”傭人”的!
    如果男生多點體諒,多愛護老婆,多幫老婆說話,其實,女生很好哄的,替你做事真無怨無悔!
    如果,你的老婆和媽媽有點小誤會,你就做做好人吧!不要想說那是女人的戰爭,而姑息,而坐視不管哦!
  • ?????
    ?????
    既然老公已經讓妳灰心
    就更沒有什麼好在意的啊
    反正就像網友說的
    先跟老公說手疼
    然後也跟婆婆明講
    反正他都沒有看到嘛
    婆婆跟老公抱怨    就裝委屈呀
    手疼不然怎麼辦
  • 對  Meiyulee的話  真是深有同感

    我記得有一次只是想減肥
    晚餐不想吃
    就有閒話可說了  "嫌她們煮的不愛吃..."

    這幾天下雨路上塞車
    匆匆忙忙趕回家就進廚房煮飯
    居然換來坐在客廳看電視的婆一聲  "你是在趕什麼?"
    當下一口氣真的無處發
    只能說一聲  "趕著你孫子回來要吃晚餐啦"

  • 厚∼真的很像連續劇ne!我覺得妳老公實在是…。我只能說,以後我女兒若是嫁給這種老公又遇到這種婆婆,我一定會叫手下去把(親家)全家綁到山上海扁一頓!再叫他們自己走下來,不准搭便車也不能搭公車…。←以前這種做法都是用債務人身上的。哇咧鳳梨炒西瓜…
  • 對於婆媳的問題
    總是讓我們女人苦惱,也是婚後最怕的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
    在結婚前婆婆對他很好,好到沒話說
    在結婚當天就完全變了一個樣子,有話嫌到沒話也嫌
    煮飯不管怎麼煮都被嫌,煮太多,口味不合,煮太少
    懷孕五個月,叫我朋友去工地幫忙工作=.=
    真是讓人無法完全理解,這麼差這麼多
    男生也很少能夠理解為什麼婆媳之間會有這麼多問題
    一邊是生他養他的母親,一邊是要陪他甘苦一輩子的老婆
    他應該也很難去作什麼決定幫誰
    只是老公如果不能多體諒老婆
    或在該伸援手幫助時幫助
    我想女人要維持一個家很辛苦的
    為什麼當一個女人從媳婦轉變婆婆
    怎麼要把自己當初受的苦難在加註到別人身上
    我常跟我媽說:等有一天弟弟結婚,二夫妻愛住哪就住哪,少管二夫妻的事,別把自己當年的苦加在別人身上

  • To  真的是受夠了...

    妳幫你婆家的人按摩,真是不值得,她們對妳那麼糟!
    妳一定要把這兒的熱心美女們的建議都試試看!

    妳幫妳老公的媽那一堆人按摩弄得手很痛,那叫妳老公幫你爸媽洗腳啦~

    妳一定要果斷一點,該兇要兇,該強勢就強勢,大不了離婚嘛,是她們不對,該改變態度的是她們!不然這樣下去,只會讓妳白髮蒼蒼的父母因為女兒過的不好為妳掉淚,那這樣妳父母粉可憐耶>_<!

    妳婆婆她們要按摩,叫妳老公出錢,妳打電話叫盲師父來幫她們按,還可以順便做善事!
  • To  真的是受夠了

    或許大家建議的方法不一定管用
    但大家都是站在你這邊的喔
    在別人家當媳婦當然是和在家當女兒是天壤之別的
    雖然我和婆婆的關係還不錯但畢竟不是自己的媽媽
    所以阿鬱卒不要憋在心裡
    說出來會舒服一點
    唸一唸罵一罵也就過了
    畢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囉
  • Winterin
    Winterin
    哇    真的很過分耶
    其實可以像之前網友建議那樣
    手脕裝病    沒是帶個護脕    說醫生提醒不能用力
    否則以後手會廢掉

    再者要提醒婆婆    每天都被按摩不是好事喔
    因為每天一兩個小時    會依賴以至於肌肉退化之類的
    另外幫她報名氣功班    說自己動對身體最好了

    如果都沒有辦法解決    那只好搬出去了
    何苦結了婚嫁去當免費傭人呢    那婚姻的品質在哪裡
    難怪越來越多女孩子不想結婚
  • 我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你會幫她們按摩  她們怎麼知道你會按摩??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要做這些事的??
    我覺得你可能剛開始是好心  想討好老人家  結果反而累到自己

    這沒辦法  一定有一段過渡期大家不開心
    可是如果你不快刀斬亂麻  表明你累了  不想再按摩了
    她們不管說什麼或做什麼你還是都不肯按
    那到最後她們也沒辦法
    總不能為了這個叫你老公跟你離婚吧
    其他是也一樣  當初沒有建立好一個平等的關係  後面要矯正就比較困難
    但是這是你現在唯一的辦法了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