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多黑綠配 滋補肝腎、身體不勞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食物的顏色不同,功效也不一樣,中醫五行理論認為五色養五臟:白色養肺,黑色養腎,黃色養脾,青色養肝,紅色養心。這裡我只先說一下黑色食物和青色食物的功效。根據中醫五行理論,黑色屬水,而腎也屬水,同氣相求,因此黑色食物能補腎。在飲食中適當攝入黑米、黑芝麻、紫菜等黑色食物能補腎氣、滋陰補腎。
<p>腎中精氣充足人體就強壯,如果腎氣不足人體就會虛弱;因為黑色食品恰恰有補腎中精氣的作用,所以經常攝入黑色食物對身體是很有益處的。可以說,攝入黑色食物不僅能強身,還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預防病邪發生。此外,攝入黑色食物還有助於美容養顏、延緩衰老,因此女性朋友不妨用其來進行保養。</p>
<p>用黑色食物補腎的話,往往是與其他食材搭配在一起食用。可以幾種黑色食材相互搭配,增強補腎的功能,也可以與其他顏色的食材搭配在一起食用。與紅色食物相互搭配,有助於養心安神;與白色食物一起搭配,有助於滋陰潤肺、補腎生精;與黃色食物一起搭配,既可以補先天之本脾胃,又可補養後天之本,有助於增強體質,改善身體虧虛狀態;與青綠色食材一起搭配,則疏肝理氣、補益腎氣,有助於身心健康。這是因為青色入肝經,可增強肝的生理功能,對肝達到有效的呵護功效。</p>
<p>可見,將綠色食物和黑色食物在一起搭配能改善虧虛,使人精氣神充足。在瞭解黑色和綠色食物相互搭配的食療方之前,我們不妨先來說一下肝腎為什麼會虧虛。大家只有瞭解了肝腎虧虛的根本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肝腎虧虛的問題。中醫認為肝腎虧虛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外邪入侵。外邪從眼耳口鼻、肌膚等部位入侵人體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清除出體外,就會在體內滯留,成為致病原因,諸如比較常見的風寒、風熱感冒,實際就是外邪入侵致病。當然,風寒、風熱感冒並不是嚴重的疾病,但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這些外邪入侵所致的疾病便會加重,損傷肝腎,導致肝腎虧虛。</p>
<p>第二個原因為過勞受損。說起過勞,很多人都受過身體過度勞累之苦。實際上,中醫裡面所說的過勞,不僅指身體上的勞累,還包括心理上的勞累,以及房事過度。以上原因均可導致肝腎虧虛,累及人體的精氣神。</p>
<p>當然,除以上兩點原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諸如飲食偏嗜、心理壓力過重、飲食污染等,往往也是導致肝腎虧虛的主要原因。為此預防肝腎虧虛,不僅平時要用綠色食物和青色食物進行食療,還應注意防範外邪入侵,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防止過度疲勞&hellip;&hellip;尤其是已經出現了腰酸、耳鳴、頭髮枯黃、早衰等症狀者更是應注意及時對肝腎進行調理。對肝腎進行調理,有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將菠菜、芹菜、空心菜、青椒等綠色蔬菜和黑豆、黑米等食材搭配起來食用。下面我介紹一些黑色食材和綠色食材相互搭配烹調出來的美食。</p>
<p><strong>白果芥菜木耳湯</strong></p>
<p>白果50克,芥菜200克,木耳150克,雞湯750克,精鹽、雞粉各適量。木耳洗淨,用清水泡發,撈出,洗淨,撕小塊;芥菜洗淨,切小塊;白果洗淨。將準備好的白果和木耳一併放到沙鍋中,放入雞湯,大火燒開,轉小火燉20分鐘,放入芥菜烹調5分鐘,放入適量的精鹽和雞粉調味即可食用。</p>
<p><strong>蒲公英黑豆湯</strong></p>
<p>黑豆300克,蒲公英50克。黑豆提前一天用清水泡,泡好後,洗淨;蒲公英去根,洗淨,切段,用開水焯一下以去掉裡面的苦味。將黑豆放到沙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燉煮,煮到黑豆熟爛後,放入蒲公英煮6至7分鐘即可食用。此湯味道清香鮮美,比較適宜春天食用,可降肝火,疏肝理氣。我個人認為,即使不吃,看著蒲公英翠綠的顏色,聞著蒲公英誘人的氣息,身心也都會愉悅起來。心情舒暢,有助於陰陽氣血調和,相信你的身體就會越來越好,同時也會越來越有精神。</p>
<p>在用食療法滋補肝腎的同時,還應注意保持心情愉悅。如果心情不舒暢的話,那麼食療往往是不會起作用的。只有心情愉悅,臟腑才會隨之被這種愉悅的情緒所感染,進而煥發出生機活力,調整陰陽氣血使之平衡。</p>
<p>我經常和我的患者講,尤其是肝鬱不舒的患者,每天一定要進行心情調適。你早上起來,不要去想那些悲傷的事情,畢竟你再怎麼想也是無濟於事的,而應想一些美好的事情,並且給自己設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畫,這樣當你完成任務的時候,心中就會有愉悅感和滿足感,時間長了你就真的會成為一個心中裝滿快樂的人。當然,人難免有失落悲傷的時候,建議你心情不佳時做做以下動作,相信會讓你的心情愉悅起來。</p>
<p><strong>伸展四肢法</strong></p>
<p>坐在椅子上,將兩腿併攏,兩腳抬起,同時將兩手臂下垂,閉目,深呼吸。保持6秒後將雙腳慢慢放下,兩手放於大腿上,放鬆。然後再做一次,即可。每天堅持,有助於放鬆身心。</p>
<p><br />
(本文摘自/養生一定要養肝/八正文化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