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轉載至奇摩新聞,關於批評民進黨的部份我刪了•不過我覺得三通的部份是值得一讀•
協助企業全球布局 政府比不上大陸南韓
這幾年,大陸進步得非常快,對台灣衝擊極大。要減輕大陸的磁吸效應,應該讓企業在大陸之外要做全球的布局。但是,政府在這部分做得很不好,也沒有什麼輔導的措施。我前年率團到孟加拉訪問時,有很深的感觸,當地的國民所得雖低,但是輸歐的紡品可以享有免稅、關稅配額的優惠。所以韓國人在當地建立加工出口區,向上中下游延伸發展,並凝聚力量與孟國政府談條件。反觀台灣廠商,僅能利用當地所設的加工出口區。
政府協助廠商的措施很少,駐外經貿單位的經費也不足,根本無法與大陸、南韓相比。更何況,我們並未真正落實輔導廠商做全球的布局,南韓大格局的做法值得參考。尤其,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急遽升高,大家目標都針對中國大陸。而人民幣是否升值,又如同正在加壓的壓力鍋,對在大陸的台商會有巨大的影響。
限制廠商大陸投資 反讓大陸扶植競爭者
再談自由化,政府如果對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都採取自由化的經貿措施,也應該同等看待中國大陸。現行兩岸間的限制性措施都應該取消,包括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限制,准許銀行設立分行,台商回台上市櫃等,都應該自由化。
既然台商可以到香港、新加坡上市,為何不能回台上市?新加坡正大力吸引大陸企業到星國上市,把星國變成一個集資中心,進而帶動相關的金融服務業;台灣卻反其道而行,閉關自守。去年台灣企業到海外發公司債的金額高達二百一十億美元,顯見台灣有能力成為集資中心,但政府的措施,把台商都逼到海外去集資了。
兩岸各有產業優勢,應該儘量開放產業合作,如一起發展航太產業、制訂產業標準、開發新產品等;並且讓台商在對岸進行建設合作案,或開發工業區。其實,大陸許多工業區是台商開發的,但礙於法規尚未開放,台商僅能偷偷進行。
對大陸投資的限制,成了「防君子」的措施,自縛手腳,陷自己於不便不利。以限制半導體投資金額為例,最後的結果是讓中芯在中國大陸壯大,替台商培養了明天的敵人。如果政府早些開放晶圓廠赴大陸投資,或在投資金額上鬆綁,大陸的半導體產業早就在我們的控制下。不像現在,變成是替台灣業者培養明天的敵人。
想當東亞營運平台 台灣剩下五年可把握
加強兩岸經貿合作、開放三通都必須立即進行。台灣不容許再流失任何競爭的優勢。或許大家對如何加強兩岸經貿合作有疑問,但是雙方可以先簽署大的架構協定,之後再針對個別地區差異性展開合作。如福建省可先與台灣整合,當地台商多,福建又缺天然良港,高雄港可補不足。雙方可先自地區整合展開合作,再推動至全中國。
面對國際經貿加速整合的趨勢,兩岸合作更須加快腳步。以亞洲為例,東協與中國大陸的整合已經加速進行,南亞自由貿易區也正成形中。攤開世界地圖看看,自日本、南韓、大陸,延伸到東南亞國協,再加上南亞七國,亞洲的經貿城牆已經築起,台灣的利基與定位在哪?
其實,台灣的優勢非常多,可以做為各國進軍大陸市場的門戶及跳板。讓台商結合外商前進大陸,也可以減少台商的風險。台灣成為東亞企業營運平台是政府刻不容緩應該推動的方向。台灣還有五年的時間,再不掌握這五年,快速進展的大陸會將台灣遠遠拋在後面。二○○八前若不三通,台灣奇蹟將永不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