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

《桃花源記》



【寫作背景】

本文由晉朝文人陶淵明作於永初二年(421),
文章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
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時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
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作  者】

陶淵明,名潛,一說名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縣﹞人,
生於東晉簡文帝咸安二年﹝西元三七二年﹞,卒於宋文帝元嘉四年。
死後,朋友送他一個諡號叫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他的人格高潔,愛好自然;喜歡讀書,不慕榮利,是我國最有名的隱逸田園詩人。



【原  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髣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閒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此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  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一個以打魚為生的人。
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忘了已經走了多少路。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著兩岸生長,有幾百步長。
其中沒有其它樹,青草鮮嫩美麗,落花繁多。
漁夫感到很驚奇。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便出現了一座山,
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
漁夫於是離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這
裡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東西。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
在那裡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
男女的穿著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閒快樂。

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夫,感到非常驚訝,問漁夫從哪裡來。
漁夫詳細地回答了他的問題,有人便邀請漁夫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
帶領著自己的妻子兒女及鄉鄰們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桃花源里的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漁夫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村中的人都感嘆惋惜。
其餘的人又各自把漁夫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來款待他。
漁夫逗留了幾天以後,告辭離開了。
這裡的人對漁夫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夫離開桃花源以後,找到了他的船,順著從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
到了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
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然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
但沒有實現,不久他就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源  頭】


《老子·不徙章》中提到的小國寡民,可能是桃花源記的原型之一。

桃花源究在何地抑或存在與否,古今異說紛紜。
《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縣。春秋、戰國時皆屬楚地。
秦昭王置黔中郡。漢高更名武陵郡,後漢、魏至晉皆因之。
晉趙廞問潘京云:『貴州何以名武陵』
京曰:『鄙郡本名義陵郡,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為所攻,光武時移東出,共議易號。
傳曰止戈為武,詩稱高平曰陵。』《武陵記》桃花源,即此地也。」

近人陳寅恪在〈桃花源記旁證〉中博引《水經注》、《元和郡縣志》等地理著作,認為桃花源記有記實成份,
「桃花源之紀實之部分乃依據義熙十四年劉裕率師入關時戴延之等所聞見之材料而作成。」
「《桃花源記》寓意之部分乃牽連混合劉驎之入衡山採藥故事,
並點綴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成語所作成。」
「古今論桃花源者,以蘇氏之言最有通識。洪興祖釋韓昌黎《桃源圖》詩,
謂淵明敍桃源初無神仙之說,尚在東坡之後。
獨惜子瞻於陶公此文中寓意與紀實二者牽混不清,猶為未達一間。」
總結〈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以討論塢堡開端,
推論考出「真實之桃源在弘農山谷中,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而且桃花源中的人「先世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嬴秦」。

大部分學者相信,桃花源記是陶潛對當時的社會不滿,希望追求一個平靜和諧的社會而寫的。

  •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逕隧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語 譯

    秦始皇擾亂了天下的綱紀,賢能的人離開了這世界。
    夏黃公、綺里季前去商山隱居,桃花源中的人也離開了秦地;
    初來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了,來桃花源的路徑於是荒廢了。
    大家互相勉勵耕種,太陽下山就回家休息。

    桑樹、竹子茂盛,披覆許多的樹蔭,豆類、高粱隨著時令種植。
    春天養蠶收取長長的繭絲 ,秋天農作成熟不必向君王繳稅。
    荒野小路被遮蔽了,難以相互通達,村裡的雞互相啼鳴狗互相吠叫。
    祭祀仍然沿用古代的儀式,衣服沒有新的式樣。

    兒童盡情的邊走邊唱歌,頭髮灰白的老人高興的遊玩。
    草茂盛時知道是節候和暖的春天,樹木凋零時知道是冷風淒厲的冬天;
    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節候的書,四季自然形成一年。
    生活和悅得非常快樂,於此哪需用到機智巧慧的呢?

    奇異的蹤跡隱蔽了五百年,如今一旦敞露了這個仙境。
    淳樸風氣與澆薄世俗的本源既然不同,隨即又回到幽深隱蔽的樣子。
    請問生活於方內世俗的人,怎能測知世俗之外的桃花源?
    我希望乘著輕風,高飛去尋找與我投合的境地。

  • 謝枋得《慶全庵桃花詩》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花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詩人見桃花,而憶及桃源之人避秦而隱,
    但見桃花開,始知一歲之春又來臨了。
    但花飛時,不使之隨流入溪,
    恐有漁郎見之,來問津、來干擾這裡的生活。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