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黴菌對健康的影響

房間因為壁癌釘的木板發霉了
這對健康的影響有多大阿
還是只會造成皮膚過敏源而已
  • 後果是很可怕的
    後續還有很多  自己去看吧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60700139


    黴菌的橫行對健康所造成的巨大傷害,會以許許多多的症狀表現出來,包括氣喘、過敏、頭痛、疲倦、潛伏性感染、鼻竇炎、記憶力喪失、慢性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甚至黑肺病。等到我們發現大肆破壞我們健康的元兇竟然與黴菌有關時,一些慢性的機能衰退現象可能已經開始產生了。受害人只能任由無情的黴菌孢子擺佈:可能黴菌毒害太大無法控制,迫使受害人在補救措施進行前必須搬離屋子;或者是黴菌大舉肆虐整個屋子——那這整個屋子就「無可救藥」了。 



    黴菌中毒的情形多半不被公開是一個全國皆知的事實  (譯註:  這裡指美國),非要等到相關的潛伏性健康問題被醫學專家  (身體的檢查)  及黴菌檢查人員  (住家/建築物的檢查)  所揭露時才會受到重視。屆時,受害人已經束手無策,被迫長期在醫療的迷宮中奔走,不斷地周旋於各個專家之間,只求能治癒黴菌引起的突發病症。 



    根據《健康居家》(Healthy  Home)的作者琳達•梅森•韓特(Linda  Mason  Hunter)所述,「一旦黴菌開始繁殖,它們很快就會成熟並將孢子散播到屋內各處,再被家庭裡所有的成員呼吸進去。」對於那些對菌類高度敏感的人,少量的暴露就可能會引發極大的過敏反應。韓特說:「你呼吸進去的髒東西越多,就會變得越容易過敏。」 



    如果你很有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對黴菌的毒害免疫,以下的文章內容應該足以提醒你,甚至提醒最為漫不經心的讀者,讓你們警覺到吸入過多黴菌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它對人體與建築物的骨架結構所造成的破壞。我們也會針對特定幾個與黴菌有關的健康問題,提出既無毒害又經濟的解決辦法以及預防措施。防範於未然  (無論是生理上或環境上)是明智之舉。避免問題的發生總比處理問題來得容易;未雨綢繆勝過亡羊補牢。 
  • 有沒有別的資訊阿
    看過知識+都是上述這一篇
    我想那應該是很嚴重的情況
    但是台灣容易潮濕
    家裡家具應該多少都有發霉的情況
    我是想定期噴酒精消毒+除濕
    這樣的效果不知道如何
    請有經驗的人說說看
  • 那璧癌算黴菌嗎?
  • 我不知道璧癌有沒有
    很少人家裡沒璧癌
    我說的黴菌是家具因潮濕長出來的
  • 之前曾經發生黴菌感染
    醫生跟我說...
    最好的預防就是"保持乾燥"

    另外...以下是一些參考資料

    防黴對策   

    灰塵、木頭、塑膠等物體均會長黴,黴菌是一種很愛吃的菌種,許多東西都能成為它繁殖生存的營養源。對黴菌而言,殘留著來自身體汙垢與肥皂屑的浴缸,可說是最舒適的環境了。

    1.黴菌生長的三個條件 
    黴菌必須同時具備「營養」、「溫度」、「濕度」三個條件才能生存,常聽人家說黴菌經常浮遊於空氣中,其實當上述三個條件具備時,黴菌可說是無所不在。
    話雖如此,根據知名黴菌博士-井上真由美氏的說法,日本家庭開始受到黴菌所苦,是從一九七○年水泥建造的房子與大廈等建築物增加後開始的,由於這類房子的密閉性較以往木造房子高,密集度高,致使濕氣無法完全散發出去,造成黴菌繁殖。

    一旦形成黴菌後,若想完全撲滅是很困難的,這也是說,預防長黴是最重要的。可是,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呢?其實只要從上述三個條件中,去除其中之一就行了。
    欲去除「營養」這項條件時,除了打掃還是打掃,無論是塑膠、木頭,或是綿屑,只要稍有一點點營養,就會促使黴菌生長;不過就算每天勤加打掃,想完全斷絕黴菌的糧食來源,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欲去除「溫度」這項條件時,由於黴菌喜歡低溫,因此只要製造高溫的環境,就能達到某種程度的預防效果,就此點來說,雖然視場所而異各不相同,多數場合以熱水清洗即可得到理想的效果。

    所謂的控制「濕度」,就是確實換氣,排出室內潮濕的空氣,藉由引入大量的乾燥空氣,達到降低濕度的效果。 
     
  • 那如果已經有發霉了
    那該怎麼辦

    黴菌生長的溫度是多少阿
    黴菌喜歡低溫    那冬天容易生長囉
    濕度要低於多少會比較好

    現在的問題是不滿有發霉了
  • 現在的問題是不滿有發霉了
    ---------------------------------
    打錯    現在的問題是已經有發霉了


    順便自己推一下
  • 如果是浴室
    我都是用小刷子細心刷乾淨
    然後噴上防霉噴霧
    市售的去漬霸
    稀釋也可以作為預防清潔之用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