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宗教 / 如何培植福德?

如何培植福德?
[日期:2006-03-19]  來源:戒邪淫網論壇    作者:妙音提供  [字體:大  中  小]   


  何謂修福?

  修福,是指持五戒、行十善以及修學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大乘法門而獲得福報。

  身不殺、不盜、不淫,是身修福;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是口修福;心及不貪、不嗔、不癡,是心修福。

  六度萬行,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自覺覺他,利已利人,更是修福。其他如禮佛念佛、誦經拜懺、佈施財物、供養三寶、在佛門執役服勞,清潔佛殿、修理僧房、拔草澆花、掃地洗地等,無一不是修福、積福。福由修行得來,因名修福。

  何謂種福?

  種福就是把幸福的種子,播種在福田中。幸福的種子是什麼?福田又是甚麼?幸福種子就是「佈施」,福田就是佛、法、僧「三寶」。我們將佈施的福德種子,種在三寶福田中,生生世世,必定福報隨身。因為佈施是眾善之門,六度之首,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福報,皆從佈施中來。所以佛在大般若經中告訴我們:「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菩提,一切行中,應先行佈施。」

  佈施的種類很多,細說如下:

  財佈施:以自己的財物與眾人分享。

  法佈施:用知識技能教導他人,或演講佛法,教化眾生。

  無畏施:見義勇為,保障他人生命財產的安全。

  慈心佈施:仁慈博愛,給予眾生的快樂。

  悲心佈施:悲愍同情,拔除眾生的苦惱。

  捨心佈施:隨喜贊助,慈善公益,是喜心佈施;不分貴賤,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好眼佈施:用友善親切的眼睛看人,用敬愛的態度,注視父母師長。

  容顏佈施:態度懇切,微笑對人。

  言辭佈施:讚歎三寶,歌頌父母,善言教化眾生,鼓勵他人向上,勸導他人學佛。

  身行佈施:在佛門盡點義務,或對父母師長執役服務,或無條件幫助別人。

  心意佈施:見人困苦,心生憐憫;見人佈施,心生歡喜;見人學佛,讚歎隨喜;見父母師長,恭敬尊重。

  床座佈施:敬老尊賢,舟車讓坐,居家讓床。

  房舍佈施:建造佛寺,供佛安僧,或以私人房舍,供給父母師長居住。

  其他:修理佛寺、佛塔、佛經、佛像、在佛前燃燈、燒香、獻花、以花果樹木供佛、清理佛殿、整理僧房、在佛門種花拔草、清除雜物、吸塵掃地、煮齋供眾、講經、弘法等都是佈施。

  總之,在佛教團體或公眾場所,盡一切義務都是佈施。只要我們發心,隨時隨地,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力,體力,智力,財力,物力實行佈施。我們將佈施的福德種子,播種在福田中,再灌以慈悲水,就會開幸福的花,結幸福的果,就是種福。
  • 甚麼是福田?

      在梵網經中,佛說福田有八種:一佛,二聖人,三得戒和尚,四阿闍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但歸納而言,不出三種。佛、聖人、僧眾,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戒和尚、阿闍梨、以及父母是報恩福田,又名恩田。病人、殘障人士,以及貧苦群眾,是貧窮福田,又名悲田。我們用尊重恭敬的心,佈施供養佛、僧、及一切聖人,是在功德福田種福。用孝順報恩的心,佈施供養父母師長,是在報恩福田種福。用悲憫同情的心,佈施病人,救濟貧苦大眾,協助殘障人士,是在貧窮福田種福。無論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種福,都應該用慈悲心,喜捨心,平等心,尊敬心而行佈施。

      如何惜福?

      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與佈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護,不可隨便浪費已擁有的福報,還要不斷播種,繼續努力,以免福盡還墮。俗語所謂:「有福不可享盡」。

      事實上,保管錢財最安全的地方是福田。因為世間財富,因為水、火、盜賊、敗家子、以及政治因素的緣故,隨時可以令億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窮漢。有智慧的人,若能將世間不堅牢的財物來種福,不管是種在功德福田、報恩福田或貧窮福田,都比存銀行更安全,而且利率更高。所以,我們除了修福、種福、惜福之外,還要修慧。因為有智慧,才懂得運用金錢來修福、種福,更懂得惜福。

      福慧雙修的重要性

      學佛的人,既然要修福,同時也要修慧,所謂:「福慧雙修」,然後可以成就圓滿無缺,正覺、幸福、快樂的人生。否則,有福德沒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沒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為,一個只擁有福氣而沒有智慧的人,雖然享受如意,生活富裕,但也會令人生活腐敗,人格低落,不懂得如何處世做人,更不懂得怎樣去利已利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為了我的滿足與享受,貪名貪利,貪財貪色,甚至陰險奸詐,或恃勢凌人,何止「生無益於世,死無利於後」;而且生時要受法律裁判,死後要墮惡道受苦,永劫淪沈。反之,只擁有智慧而沒有福氣的人,雖然明白人生的意義,是貢獻不是佔有,是互利不是獨利;可是生活窮困,衣食不足,無以利己,何以利人?結果,雖然希望當仁不讓,濟世益群,可是每因心有餘而力不足,徒自苦惱。因此,佛教我們福慧雙修,以提升自己;以福利群眾,甚至覺悟成佛。

      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佛教:「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應無所住是修慧,行於佈施是修福。修福,用外財佈施,不及用內財佈施;用內財佈施,不及用法佈施;用法佈施,又不及無相佈施。所以說:「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修慧,追求世人妄想非真的智慧,不及修學出世聖人的真空智慧;獲得出世聖人見諸法空相的智慧,又不及諸佛親證實相理的無上智慧。我們若能多聞佛法,憑借文字般若的啟示,成就聞慧;進而思維修習觀照般若,「應無所住」以修慧,「而生其心」以修福。修福故能嚴淨佛土,成就眾生,修慧故能斷盡無明,親證法身;如是福慧雙修,福慧具足,即可成等正覺,圓成佛道。所以福慧雙修,正是圓成佛道的主要條件,對學佛修行的人,非常重要。

      雖然,我們初發心學佛,未能做到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作,而生其心。」但我們一定要福慧雙修。不但要修福,種福,惜福,勤儉節約以自求多福;還要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多思維佛法,多修學佛法,以開發智慧,使自己在充滿幸福與智慧的生活中,自利兼他,造福社會,以發揮人性的美德,以建造人間的樂土,以續佛慧命於永劫。


  • 對,

    念佛的好處真的說不盡,

    心裡也有個依靠,

    真的是個很好的法門
  • 人與其念佛,還不如內求自己內在本體!

    「本体」是每個人最原始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主宰,也是內在的神佛上帝、天父、真主和真神。道家稱為,「元神」,佛家稱為「自性佛」或「真如」。肉身是「臭皮囊」、「假我」,本体是「真我」;肉身是「房宅」,本体是「主人」。
    本体無形無相,居住於每個人內心的深淵中。因此,本体也可通稱為每個人的心(系指思想意識之心,非肉團心)。如用佛教唯識學的說法,一心含有八識:即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第六識意識(分別的功能)、第七識末那識(執著的功能)、及第八識阿賴耶識(收藏的功能)。阿賴耶識又分染、淨二識,本体即其中的清淨識,也可稱為第九識庵末羅識。本体藏在心中,因此佛家也稱它為「如來藏」,即心中藏有「如來」,只是眾生迷而不知(按如來是佛的別稱)。
    當年釋迦佛經雪山修苦行六年,無法証道,乃放棄苦行,改在�河邊菩提樹下打坐。終於夜睹明星悟道,而感慨的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証得。」釋迦佛所謂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無形無相的「本体」;所睹的「明星」就是「宇宙光体」。
  • 佛陀以各種方便說表達如何把真如自性本心顯發出來?不是一定要打坐,要吃素,要蓋廟,做功德!?佛陀蓋過廟嗎?佛陀建立醫院嗎?佛陀曾經以錢財資助人嗎?佛陀吃飯還要托缽,豈有錢財幫助窮人?佛陀教育宗旨在於顯發真如自性!
  • 其實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個個皆能成就佛道..
    每個人都可以依自己較有興趣的法門去深入...
    念佛法門很好啊..念到一心不亂就能入念佛三昧..
    且臨終時也可依彌陀的威德力往生西方淨土蓮花化生..

    布衣神相說的很好..修行最主要是在修心..
    因為萬法唯心造..
    而修行人,在今生最重要是要力求開悟..
    未開悟前(禪宗講破色身,道家講轉河車)都只是在修前六識而已..
    而開悟後第八識法塵如瀑流般現起..
    那時才是真正在修"心"..
    像禪宗六祖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開悟了..
    開悟後..法塵如瀑流般現起..
    他還花了十五年的時間才能調伏..
    然後才出來開壇講經弘法..
    所以由此可知..修行的道路並不輕鬆..
    不過..沒有苦哪有樂..不經寒徹骨..哪得梅花香
    佛法是門很高深的學問..
    但入門並不難..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只要有心..都能成就..
    獻醜了..亂講一通..@@~

  • 對了..補充一下..
    修行最主要是修"心"..
    但是若是佛教徒的話..
    佛陀訂下的戒律就要遵守..
    吃葷會犯殺生戒(就算不是你殺的.也是別人殺給你吃)..
    而戒葷也是培養"慈悲心"..
    而佈施..是累積修行的福德資糧..也是培養"不執著心"..
    而禪坐..則有助於把心攝受住..
    不要一個腦袋瓜整天妄想打不停...
    到底我們都只是凡人...所以就要遵守佛法來修行才不會走偏了路..
    而且修行境界越高..就要持戒越嚴謹..
    不過話說回來..
    對佛法有興趣..但還沒入門的人..
    就要有方便法門對應了..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