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好難過, 好難過

昨天晚上看到新聞上有個剛滿週歲的女嬰被活活打死~~
只因為她哭鬧不休....看到差點想衝進去電視裡狠狠的教訓她母親和同居人...小朋友哭鬧是一定有那裡不舒服呀~~她又不會講話...不哭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愛不要生嘛!!生了又不照顧她....說什麼自己是單親媽媽...沒經濟能力...所以小孩被打,  她沒立場阻止...什麼屁話ㄚ我也是單親媽媽ㄚ...那都不是藉口好嗎??我自己ㄉbaby也快滿一歲,  看到新聞就想到為什麼相同都是同年齡ㄉ,  我們家的被當成公主一樣....而那小孩卻.....唉~~~好無奈喔!!  好想做點什麼去幫助這些受虐兒童....
  • 現在人似乎抗壓性比較低
    犯錯也都會找很多理由
    但無辜的卻都是不相干的小生命
  • 剛剛才有篇跟你相同話題的文章出現@∼@

    盡妳的所能去幫助就好了,先從讓自己家庭裡沒有受虐的小孩開始做起,然後在外看到受虐的小孩打專線讓社工人員來處理,在來就看有沒有什麼受虐而基金會的,每月撥些不會影響生活的金額過去,這樣就算有幫助到那些受虐兒了吧
  • 如果你有能力的話,不妨參參考並認識家扶基金會吧!
    相信能幫助更多的受虐小孩。
    *************************************************
    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扶中心總會,英文簡稱C.C.F)已成立五十週 

    年,秉持著「關懷今日兒童,造福明日世界」為宗旨,致力於關懷、鼓勵、扶

    持及輔導家庭遭遇變故而經濟困厄的兒童,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及成長,協助失

    依、失養、失學的兒童及其家人,重建家庭的功能,邁向自立。 




    戶名:家扶基金會 

    劃撥帳號:00224801 

    電話:04-22061234 

    傳真:04-22061235 

    地址:403  台中市民權路234號12樓 


    參與扶幼工作
    認養人:

      不論個人或團體均可加入,認養國內兒童者每月捐款1,000元,國外兒童700元,認養費中之10%-15%提撥為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支用。一次捐款廿萬原者成為本會永久認養人,以捐款孳息認養一名兒童,認養人可與兒童通信或相互探訪。 

    助養人:

      每月捐助300元,代墊中斷的認養費及捐助辦理各項輔導性,成長性活動。 

    永久之友:

      一次捐款十萬元以上,作為扶幼基金,協助本會各項服務工作推動者。 

    贊助人:

      提供不定額捐款,獎助學金及捐贈各項物資者。 

    義工組織:

      各家扶中心的義工隊,協助各中心辦理各項服務及活動。
    1.家扶之友會:由曾受本會扶助自立的青年組成。
    2.展愛義工隊:由熱心公益的社會人士在學學生組成。
    3.溫媽媽愛家服務隊:由熱心婦女組成,協助並指導扶助家庭  家務工作及子女的照顧。 

    兒保之友: 

      每月捐助500元,協助受虐兒童、少年脫離被虐待的惡夢,並獲得心理復健輔導。 

    寄養家庭:

      暫時性的照顧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失依或受虐的兒童,少年,直至親生家庭恢復功能,或轉由親友照顧,或收養。 
     
    http://page.babydj.com/R005
  • 打小孩跟狗
    真是沒愛心      殺殺殺殺
  • 我本身有在助養小朋友
    但是有時看到一些社會新聞又真的很想為他們做些什麼
    很希望能想大小s那樣組織一個什麼會
    然後去幫助更多的小朋友
    但週圍的人都笑我傻
    因為我根本就沒有那個能力和財力去學大小s她們那樣去組個什麼會....

    (真無奈...)
  • 為什麼有"同居人"的單親媽媽        小孩幾乎都會被虐待或是強暴(今天新聞又報導  有小學生被繼父跟繼祖父輪姦)

    新聞每次報導的情節都差不多    這是上天對行為不檢點的單親媽媽的懲罰嗎????

    生下他      就要愛他    就要盡全力照顧

    想到之前FG有網友說自己未婚懷孕  很困擾

    有部分不孕的網友建議她生下來    只因為說那是一條生命


    而將BB不顧一切    生出來以後          因為單親媽媽無力扶養      於是只好去跟男人同居或是改嫁

    導致小BB被繼父或同居人打死或是強姦    難道就不殘忍了嗎???

    可惡又偽善的大人!

  • 你是去那裡助養ㄉ??
    其實我知道經濟上是我能給ㄉ對他們的幫助不大
    但我能做ㄉ就是去做義工,  陪陪他們,  跟他們說說話,或帶他們出去走走...讓他們知道這世界上還是有人關心他們,  愛他們的.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