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包包鞋子

轉貼-PRADA仿冒品在現代消費社會中的角色扮演-1

PRADA仿冒品在現代消費社會中的角色扮演
(一)前言
「不買仿冒品,不做仿冒商。」漫步於台北市東區的街道,偶爾抬頭,便可看見老遠的天橋上這句循循善誘的標語。然而再回過頭來,卻馬上可以看見大大小小與標語勸導不符的事件,忙碌地在四周躍動著。繼犀牛角、虎骨酒使台灣聞名全球之後,近年來我們在國際上所奪得的第二項美譽,應非「海盜王國」莫屬了。衣物、食物、生活用品、綜藝節目、美術品……等等,幾乎只要是想像得到且人類能力可及的仿冒品,都可以在這座黃金島上買到。世紀末新人類尤其首重外表的門面裝飾,吃什麼、住哪裡不重要,名貴服飾卻成為年輕新貴必備的展示品;相對於「新貴族」一詞所衍生的名詞是「新貧族」,指的就是這類每個月為了一兩件名牌衣裳就得砸上大部分薪水的年輕一群。然而,在有人連「新貧族」都當不成的時候,仿冒品的市場生存空間便於焉擴張。服飾大牌舉凡早的CHANEL、LV,到現代的DKNY、GUESS、RL  Polo,無一不成為仿冒新寵;而其中的佼佼者,應該就是名號響亮的PRADA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PRADA配件類的產品如背包、手提包、皮夾、皮帶等,市場佔有率之大、銷售對象普及率之高,更令人想忽視它的存在都不容易。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促使PRADA如此成功的條件和內在因素。
(二)Prada簡介
• 品牌精神 
創立人Mario  Prada於二十世紀初開始設計生產一系列針對旅行使用的皮件產品並於米蘭成立品牌。雖然孫女Miuccia  Prada從70年代末期接手Prada之後,開始加入少量的服裝設計,但一直到80年代末期,Prada在大家心目中卻還是一個專門出產皮件的義大利品牌。這樣的定義到了崇尚極簡的90年代有了重大的轉變,Miuccia所擅長之簡潔及冷靜的設計風格,幾乎成了服裝主流。自此,Prada經常以制服作為設計靈感,成為極簡時尚的重要代表象徵。
• 品牌識別 
Prada之服裝除了布標上Prada之大字外,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的辨識記號,唯有皮件上才有明顯標示記號。
1. PRADA--偶爾會以燙壓方式小小烙印在皮件表面上。 
2. 倒三角形的鐵皮標誌—這個只有在Prada皮件系列產品上會出現,幾乎是 
大家第一印象。上面除了PRADA之外,在其下方還會有一行標示”品牌出生地”MILANO小字,及創立品牌之年份1913,若少了一個字就不是Prada。
 
(三)為何Prada仿冒品充斥?
只要你在台北市東區街頭走一遭,不難發現一攤攤琳琅滿目的黑色皮件充斥騎樓下,而Prada就是這些皮件攤的銷售主力,看過的人們幾乎都有一樣的共識:不過是仿冒品罷了!
然而為何Prada深受仿冒商的喜愛呢?不外是容易模仿、消費者喜愛兩大因素。
Prada皮件的材質以尼龍為主也有帆布出現,不但易於保養也容易取得;更重要的是設計風格簡單大方,除了流行款的變化較多之外,一些基本款如黑色尼龍包是永不退流行的代表,對模仿商而言不外是一項不費力又油水多的模仿工作,Prada樸素極減的設計反而讓它的魔力容易塑造,只消一個黑色尼龍包加上倒三角的Mark,就成為一個流行的代表。
這些Prada皮件如此廣佈,究其原因還是在消費者身上。若沒有人光顧這些仿冒品,又怎會有圖利廠商出現﹖舉凡消費者偏好Prada皮件的原因,除了之前提到不退流行的設計之外,不易辨識也是一大主因。沒有人希望帶一個仿冒的標籤在身上,因此難以一眼辨出真偽的Prada反而鼓勵仿冒品的風行。
 
  • (四)消費  V.S  仿冒品
    1.  購買動機—便宜的地攤貨
    仿冒品的製作技術並非同等於其意義。抄襲別人的設計創意固然不值得嘉許,但在製造及加工的技術上,仿冒品常常都還是算得上優良的。消費市場上仍然存在著一批擇善固執、「對物不對牌」的人,一樣東西只要做得美觀實用,加上用的材料還不差,他就願意買;是真PRADA也好、是假PRADA也好,是DKNY、ELLE、甚至是「DRNY」或「ELLF」都無所謂。對這類型既沒有虛榮心又無特別偏好或任何苛求的人而言,東西是名牌、雜牌或仿冒品,對他沒有絲毫影響。
    2.  購買動機—名牌的追求者 
    鍾情名牌卻沒有特定偏好品牌的人士,在乎的不是如Prada本身的帶來的滿足,而是消費名牌帶來的滿足。消費名牌的過程本身是一種認同感的建構,這種消費模式可以成為判別自己人或外人的主要手段,由於具有這種團體認同感的社會建構,使得這群人產生消費名牌的內在動力。布希亞認為消費是一種主動過程,不再是特定的經濟階級、社會身分團體、種族或性別的認同所能決定,這種認同感必須由人們自己主動去建構,這是越來越多人去投入的一個過程。購買名牌的人並不是為了表達他們是誰的既存意識,反之,他們是想要透過消費名牌來創造出他們是誰的意義,以便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法國學者布厄迪分析了身分團體與階級團體如何藉著消費模式使他們自己與別人不同,而這種消費模式有助於”區別”各種身分團體的生活方式。他提出經濟資本與智識資本的觀念,由購買名牌的人身上不難看出有一些人,他們想要區分那存在於不同團體間”取得資本”的難易程度,這裡資本指的是資金、不動產、工資、債券等等,購買名牌成了一種富有經濟資本的象徵,他們的生活方式有點像衛伯倫觀察到的十九世紀末美國暴發戶的炫耀性消費模式;智識資本有別於經濟資本,在現代的工業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中教育系統衍生了另一種資本結構,這種資本的基礎,在於談論或書寫文化的能力,創造文化產品的能力……等等,看中名牌的高品質而購買名牌者,所欲與別人區分在於自己擁有智識資本,也可說是一種品味,品味在布厄迪來說是一種智識與階層定義下的文化資本,藉由品味各種身分團體之間可以產生差別待遇與區分,這些為購買高品質而購買名牌的人,希望從大眾通俗的品味中獨立出來,成為另一個品味卓然的群體。購買名牌的行為在這兩種資本的解釋下也有重複的地方,有些人會同時具備經濟資本與智識資本的區別目的。
    購買仿冒品是否能達到上述的區別、認同等目的呢?很明顯的購買路邊仿冒品比起高級店內消費已少了消費過程所能得到的滿足感。對購買者而言,無法得到物品的購買過程帶來的滿足,如優雅店內環境、尊容的服務品質等;購後得到的物品,品質不如正品般尊貴,縱使外觀不易辨識,使用期限與觸感、視覺效果等都與正品有一段差距,無法真正滿足品味上的需求與享用高級品的感覺;即使仿冒品不被周遭的人辨識出來,達到將自己歸類為想要被歸類的族群之目的,但心中永遠清楚明白那是一個仿冒品,對自我在社會中認同感的建構仍有限,端賴購買者能否完全說服自己那是一個正品。
     

     
  • 3.  購買動機—給我Prada,其餘免談
    白T恤、牛仔褲和Prada黑色尼龍包的搭配,這一波極簡主義風(  Minimalism  )這幾年來吹襲世界各地,彷彿成為追求時尚人士的另一套流行制服,然而並非只要是白T恤、牛仔褲和黑色尼龍包的搭配就能夠偷偷摸摸地成為晉升時尚人士象徵的能指(  signifier  ),顯然地,背包上Prada三角金屬的標誌才是整個象徵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主角,而象徵勞動階級和世俗文化的白T恤和牛仔褲和象徵資本階級和精緻文化的萬元Prada黑色尼龍包間不協調的組合則是後現代折衷主義的典範。
    折衷主義是當代一般文化的零點:某個人可能會耳朵聽著雷鬼音樂、眼睛看著西部電影,然後中餐吃麥當勞、晚餐吃著當地的料理;在東京灑著巴黎的香水,在香港穿著復古的衣服;而人們補充知識卻是為了打電視遊樂器。我們很容易找到住在折衷世界裡的人(  Lyotard,  1988,  p.76  )。
    對於這一群非Prada黑色尼龍包不可的時尚人士而言,消費仿冒品是否能夠達到和消費正品同樣的滿足?從消費的過程來看,消費的慾望只存在於消費過程中,在消費過程結束後即消失,消費Prada和消費其他名牌商品一樣,在消費的過程中享受如貴族般的專人伺候和舒適的消費空間,這樣消費貴族般慾望的滿足不是在人來人往的地攤上和小販殺價的消費經驗所能比擬的,並且高價的正品是消費貴族區分階級的手段,廉價的仿冒品顯然缺少了這一項功能,另一方面,由於Prada黑色尼龍包的易於仿造且難以分辨,或許能夠在他人的眼中成功的偷渡了一個文化階級的形象,一個時尚人士的樣貌,然而對於非Prada黑色尼龍包不可的時尚人士而言,整個時尚象徵系統的能指不是黑色尼龍包,不是閃亮的三角金屬標誌而是「Prada」的概念,一個即使是和正品完全一模一樣的仿冒品,背包上的「Prada」不同於真正「Prada」的概念而只是一個空洞的詞語,能指和所指(  signified  )─時尚之間對應的的關係隨之不復存在,因此這一群非Prada黑色尼龍包不可的時尚人士無法在仿冒品中獲得相同的滿足。
     
  • (五)真?假?
    法國學者布希亞曾將「消費」視為一種永無止盡的行為,它不單純是一種耽溺或深陷,所以也就沒有所謂最終的饜足;不管有錢或沒有錢,大多數的人還是想消費更多,對於現代人來說,消費與人們是否需要這樣的東西,或是現實經濟景氣的好壞,已完全脫離關係,所消費的,不是商品,而是理念.  從這個意義來看,買仿冒品帶有什麼樣的理念實踐呢?我們可以將這個現象解讀成為是一種對資本家剝削的反動—許多知名品牌的產品是出自於廉價勞力之手,一件在市面上賣到三十到四十美元的襯衫,其實只要花兩美元就夠償付工資和工廠的一切開銷,成本如此低廉的商品再經過廣告,行銷手法的哄抬加工之後,竟有令人望之怯步的身價,品牌不再是一種語言,而成為一種分級制度,以一個人所擁有的經濟資本來劃分階級;但便宜,人人可得的名牌仿冒品,即是對這種現象的嘲諷.
    但若將馬克思商品拜物從生產層次延伸到商品層次的角度來看,透過廣告,商品被塑造成像是一種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物品,人們不得不臣服崇拜,就如同初民社會中的物靈崇拜(人們常會崇拜一些自然生成的物件,並賦予其崇高的象徵意義,或視為具有不可思議神秘力量的來源)一般,崇拜者往往忘卻這些石頭,樹木的神力之所以存在,是出於自己的想像,反而迷眩在這些物品的象徵性或儀式性的意義當中;而這其中最大的危機在於,崇拜者在對物靈的崇拜當中,他們逃避了複雜的社會現實,而得到虛妄的,補償性的快感與滿足.所以當人們欲以崇拜名牌,購買商品來滿足自己的慾望,但實際上,他們所購買的商品只是一個擬象.布希亞曾在他的著作<<消費社會>>中有個比喻—正如在狼群中生長會變成狼,我們在物品中生長也逐漸變成物品.  那”仿冒品”的購買,是否也意味著,人逐漸失去真正的自我,只剩下一個個營造出來的假象呢?
     
回應...
 返回 包包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