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篇文章吧

朋友轉寄的
前途茫茫喔

Subject: 菁英出走

八月五日早上,從事營造業的張垂堂開著黑色的賓士S三二○,離開濱臨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的高級住宅,展開一天的工作。這輛S三二○是三年前買的,此後,他沒有在台灣有過一百萬元以上的消費。因為隨著事業重心的外移,他飛離台灣的時間越來越久。七月中,他回到台灣停留三星期,這是他最近半年待 在台灣待較久的一次。結果,就碰到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說」,搞得台北股市又重挫。做生意的他,最怕政治人物隨意丟政治炸彈。

曾經幫鴻海精密及其他知名電子公司建廠的他,目前大陸的建案越接越多,台灣反而相對蕭條下來。他的營造事業如今橫跨海峽兩岸及越南,事業蓬勃發展。所以,雖然這三年沒有在台灣置產,但是,他在大陸南京買了一幢約一百五十坪的別墅,在美國德州也添購一幢公寓、買了一輛賓士。

他的財富指數隨著他的飛航里程增加,而不斷攀升,但是對台灣的長期消費承諾卻在遞減。八月初,他又要飛到大陸,然後,回台灣短暫逗留後,要繼續飛到越南。

• 故鄉的「經濟馬達」轉速減弱

未來的計畫與希望轉往大陸
人們不願做長期消費的承諾

開一家小型傳統建設公司的陳培明,公司已經快經營不下去了,明年他決定到上海或廈門開工廠,「買房子?現在瘋子才會去買房子,明天誰知道在哪裡,誰會去買房子,我的營造同業九成都跑路了。」一輛國產車,陳培明已開了五、六年,要換車?考慮都不考慮,因為他計畫要去大陸,一切先將就。

從事電子業的林樹旺,他的故事也相仿。他不但跑大陸做生意,而且也在上海買了房子,在台灣他不會再有購屋的打算。孩子還在台灣讀書,未來他計畫舉家遷往大陸。因為回到台灣的時間越來越短,短到訂的雜誌回家都成了過期雜誌。所以,最近他把家中及公司訂的雜誌一一停掉,「在機場零買就可以,何必許一個長期訂閱的承諾!」

七月,在大陸元祖食品擔任行銷經理的莊子枋,花了人民幣一百四十萬元(約新台幣五百六十萬元)在上海徐匯區買了一戶五十幾坪的樓中樓公寓。六月底他回台灣,把健保的欠費一次繳清,並準備把台灣的信用卡剪掉,因為他已經用不到了,他正一步步遠離台灣。

這是一群三十歲到五十歲、為了追求事業發展,離開故鄉跨海走向大陸的台灣人。過去的年代,也有一群相仿的族群從高雄、從台中奔赴台北工作,因為「經濟馬達」在北部。當時台灣的經濟馬達全速運轉,甚至吸引遠在美國發展的科技人才如前德州儀器副總裁張忠謀等人紛紛回國創業,造就了新竹台灣科學園區的奇蹟。曾幾何時,台灣的經濟馬達逐漸轉弱。中 國大陸,一個新的經濟馬達興起,讓相仿的一群菁英紛紛跨海離家。也因 此,張垂堂現在與商場朋友通電話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在哪裡?」
  • • 台灣的菁英從飯桌上消失、

    也從駕駛座上、會議桌上消失
    共同的原因:都到大陸打拚了!

    過去,菁英分子是高價位餐廳的主力客層,如今高價位餐廳盼不到這些人,因為,這些人留在大陸的時間變多了。一家以前要排隊才吃得到的頂級

    魚翅餐廳,近兩年來生意掉三成。這位老闆到大陸才發現,從台北店裡消失的客人,都在大陸。

    法樂琪法式餐廳廚藝總監張振民也說:「本來到我餐廳吃飯的人,現在都出現在上海新天地(編按:上海最熱門的餐飲休閒廣場)。」法樂琪餐廳

    有三家分店。台北天母店和復興店業績仍有成長,但最高價位的台北忠誠店(晚餐平均客單價約一千五百元),現在是三家分店中,業績最差的一家,目前忠誠店來客數,約較全盛時期減少三成,「少三成客人,等於沒有利潤。」張振民打算放棄這個店,或者,轉型為非高價餐廳,因為,「高消費的人群不見了!」

    御生坊藥膳餐廳負責人許財旺也感受到他的客人一天一天消失,養生餐飲的顧客年齡層通常在四十歲以上,而且,都是企業界人士,這些人待在大陸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本來一個月來吃四、五次飯的客人,現在半年、一年才出現一次,他們共同的答案是:到大陸去了!」御生坊的營收較一九九八年全盛時期銳減了八成,而且,剩下的這兩成生意,還有不少是日本觀光客帶來的。許財旺說,今年以來,每個月都虧錢,他已經將餐點價由本來的兩、三千元,降低為六百到一千元,最近還打算再降價。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說:「台灣民間消費不振,這也許跟太多人到大陸投資有關,那些人比較會花錢。幾十萬人跑到大陸去,那些錢如果留在台灣花哦 ……。」

    台灣的菁英不僅從飯桌上消失、從駕駛座上消失、也從會議桌上消失。由知名企業家第二代繼承會員資格的扶輪社分社,向來有扶輪社的「中央社」之稱,以前開會的時候,第二代出席率都很高,但是,去年以來,空的位子比來的人多,沒來的人大都在大陸打拚。

    獅子會、青商會以及同濟會等工商團體都遇到相同的情況,獅子會去年的會員人數還有三萬五千多人,今年六月卻只剩下三萬一千多人。全盛時期獅子會有高達四萬名的會員,這流失的一萬人已轉往大陸發展,「每次開會,就會發現老朋友又少了幾個,不用問也知道,這些人一定是轉往大陸找機會。」一位獅友無耐的說。
  • • 對土地的認同感不再那麼強烈

    為了討生活,連國籍都可能放棄
    台灣的消息不再被台商所關心

    離開久了,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感會不會也隨之降低?以買房子為例,中國人安土重遷,當對一塊土地產生認同,才會因為願意承諾承擔二十年、三十年的貸款,但是,當有人不在台灣買房子,到上海付貸款,這又意味著什麼呢?最近在大陸買房子的莊子枋就說:「跟大陸銀行簽了十五年的貸款協議,我下半生已注定在上海了!」

    談到認同問題,有人覺得太沉重,建弘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胡世杰就說,「我在花蓮出生長大,在新竹讀大學,到台北就業發展,現在來到上海,未來可能到其他城市,對我而言,這些只是不同的城市,我只是很實際的在討生活」、「台灣有些人太敏感了,為什麼那麼多人去溫哥華、矽谷,不去問他們同樣的問題,卻要質問到大陸發展的人?」他不平的說。

    剛從中國大陸回台灣就碰上「一邊一國說」的林樹旺非常憤慨總統陳水扁的談話,兩年前他曾經是投票給陳水扁的選民,他說,他在台灣生長,愛台灣。但是,如果沒法生存,現在連台灣的國籍都可以放棄。

    過去台商到上海的前半年,最渴望接觸的就是台灣的消息,親朋好友從台灣到上海,酒酣耳熱之際,主客之間談論的焦點都圍繞在台灣相關的事物上。但是,這個情況逐漸改變,日前百勝餐飲集團大中國區營運副總裁韓定國邀請滿桌的台商吃飯,餐會要結束之際,韓定國突然說,「我一直在想大家的話題何時轉到台灣上?可是整晚大家都沒有提到台灣,與我預想的一樣。」眾賓客回想一下,大家真的整晚都沒有提到台灣的事情。

    離家久的菁英不僅不談台灣的事情,連台灣的電視、報紙也不看了,「以前下班就趕回家打開衛星電視,等著看台灣的新聞、連續劇,現在只要打開電視就頭痛。」一位台商太太搖搖頭說。台灣的電視永遠爭論只有台灣人自己有興趣的議題,爭吵的問題永遠沒有結論,很多台商幾乎已經很少轉到台灣的頻道,他們更有興趣的是大陸當地有用的訊息,台灣的媒體到大陸,發行量打不開。因為,在大陸的台商越來越不關心台灣的訊息。

    當中國睡獅醒來、當全球化的經濟馬達啟動後,亞洲許多國家都受到威脅,也都意識到菁英外流的嚴重性。因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在於人才。而這其中,以新加坡政府的作為最為積極。

    同樣面臨經濟發展困境的新加坡,決定成為亞洲的生物醫藥中心,為了創造新的經濟馬達,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全球四處出擊,大手筆投資財源匱乏的研究機構、大學,一出手就是數百萬美元,新加坡也將吸納人才的觸角深入大陸排名前五十大的著名大學,「大陸頂尖學府前一、二名的高材生大部分都領有新加坡的獎學金,新加坡根本是在大規模綁人。」一位台商指出。新加坡工貿部長楊榮文充滿危機意識的說,「除非在這場比賽(指人才競爭)中獲勝,否則我們將失去所有的比賽。」

    行銷大師科特勒( Philip Cotler)在其新書《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區再造》(編按:九月份中文版將問世,商智出版社)中,分析亞洲國家在下一世紀的競爭力,對於台灣要如何成為新亞洲的贏家,他語重心長的指出:台灣必須像過去五十年般,重新訂定自己的行銷策略,才能持續吸引人才、投資者及觀光客;為了與亞洲各國競逐人才,台灣除了必須挽留島內的佼佼者之外,還必須能夠吸引國外的頂尖好手加入。科特勒並指出,中國大陸之所以能吸收台灣及世界的人才,因為中國官方深諳推銷之道,他們賣的是:「能帶來命運變化的機遇。」
  • • 台灣必須重訂自己的行銷策略

    政府心中的閘門沒開,
    台灣的人才就沒有源頭活水

    「菁英出走代表大家對台灣沒有信心!」全國商業總會秘書長邱兆鑫一針見血指出,全球化的趨勢中,菁英只會向有發展、有活力、有經濟潛力的城市集中,現在的台灣政府,卻反而想用認同、本土化試圖拉住菁英,甚至以政策手段限制菁英外移、限制大陸人才來台灣,形成人才只出不進的現象,「政府心中的閘門沒有開啟,台灣的人才就沒有源頭活水。」羅懷
    家說。

    「菁英出走」的戲碼在台灣的各角落正悄悄上演。《就業情報》雜誌社董

    事長、也從事兩岸人力仲介的翁靜玉說:「七月向我們遞履歷,表明要到大陸發展的竹科人比六月份增加二七%。」沒有研究報告可以告訴我們,

    這樣的現象會持續多久,以及會造成台灣內需市場多大的衝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菁英出走」的影響面正在持續擴大。

    他們對台灣的消費,對台灣的土地認同,甚至對留在台灣的配偶……,承諾都在流失中。與台灣距離一萬公里遠的愛爾蘭曾經也飽受菁英外流之苦,他們大舉流向美國。但是,隨著經濟馬達的重新啟動,愛爾蘭成為全球第一大軟體出口國,人才又重新回到故土,這甚至包括第二代的愛爾蘭裔移民。愛爾蘭的人才「流失與重獲」給予台灣什麼樣的啟發?
  • FEEL SAD.............
  • 我覺得這篇文章寫的很好
    我身邊很多朋友都不願意回台灣發展
    因為他們說看不到未來

  • 有同感..
  • 咱們五年後在上海網聚吧!
  • 我覺得還好
    文章有點過於聳動
    我是持觀望態度
    我認為大陸沒比台灣有前途
    甚至目前的客觀條件來說大陸仍然比較差
    至於以後會好會壞,就看其發展了
    至少在他的內部經濟問題解決前
    大陸市場還是個不定時炸彈
    一昧的過去,太危險了
    另,文中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成因
    敘述過於偏頗
    而對於衰敗的結論也過於草率
    失之客觀
    若大家有興趣了解兩岸競爭力與問題
    不妨可以多看看專業的經濟期刊的相關評論
    以及專業機構的年度研究結果
    有許多國際產業評估的機構
    都會公佈相關的研究資訊
  • 我對此文章相當不以為然
    我同意非遜男的話
    以大陸面的人文素養及官僚亂象...
    雖擁有比我們更多的資源也不足懼
    台灣不要未戰先敗
    先想想自己擁有的長才
    沉著佈局
    不要每次都先自亂陣腳才是
    我們沒那麼差
    否則區區一台灣
    大陸早就拿下了
    就因為它們捨不得台灣的人才及成就
    他們自知仍比不上台灣
    不過雖然現今仍比不上
    不可否認他們以非常迅速的吸收著
    如同巨大的海綿
    我們在不好好反省並積極應戰
    真的會被比下去的
  • 我個人覺得很多人
    對台灣並沒有認同感跟歸屬感
    所以能跑的就跑
    轉貼這篇文章只是警惕大家
    希望大家多考慮未來
    不然真的會看不到明天
    謝謝非遜男跟YJ的指教
  • 我也覺得這樣~~不論怎樣台灣還是我們的家~~大陸人的人民素質那麼低~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即使住豪宅~開名車~也不會快樂吧~~我會想到國外或大陸工作~但決不會忘了台灣~~
  • 看完後,深有同感。雖然類似這此資訊,我早在二、三年前就得知了,但仍不免感概。我現在還是商科學生,每當要作一份報告時就不免就會拿大陸、台灣作比較,不然上課題材就會提到大陸現況如何,連我們老師都預估台灣再不改變自己,將來我們的工作是會到對岸去的。那時聽完只當老師在嚇我們而以,而當自己一直不斷接觸到類似訊息時,真的有時候對台灣會有一種無力感。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對台灣有信心。
  • 喔,對了
    我再補充一個大陸的怪異現象
    就是自信過了頭
    具體的例子
    今年度的大陸高科技產業聯合徵才
    在香港舉行
    許多產業紛紛堆各國各地人才招手
    可是他們打出的口號令人傻眼
    好像是保7吧,意思就是大陸保障每年7%以上的經濟成長率
    相信學過經濟的人可以知道這句話多麼愚蠢
    經濟成長率可以用保證的?
    還可以每年保證多少%?
    驕兵必敗
    我不知道這場競爭到底最後如何
    但是我可以確信對岸已經出了一群極度自信的驕兵
  • 以上是希望大家對自己有信心一些
    大家加油吧
  • 為什麼台灣人不能團結?

    一.跟最早移民台灣的漢人有關。早期移民的台灣人多屬閩南人及客家人為主,閩南人又大致屬於來自漳州和泉州的人,來到台灣大多以務農為主,一方面要與原住民爭地,另一方面又彼此爭地和爭勢力範圍,早年早在明末即已不斷發生爭奪地盤的的大規模武裝械鬥,地點大致以雲林北港(古稱笨港)到嘉義一帶。客家人則以"客"自居,亦即並沒有長期留在此地的想法和觀念,所以連拜拜都一定要朝西朝拜﹔在這種情況之下自然對於這塊土地沒有認同感。

    二.歸咎於自私和貪小便宜的心態的影響導致台灣人彼此不能信任,因為害怕被被欺騙和被佔便宜。農家子弟和其子孫本性大都節儉淳樸,這一特性到現在的台灣人身上還是看得出來﹔然而節儉淳樸間接又造成了短視近利的特性,因為農家是靠天吃飯的一族,有一餐飽一餐,因此只有儲蓄而並沒有投資的觀念,這一特性再現在台灣人的身上還是一樣﹔然而在短視近利的特性之下一方面處處想佔便宜(自私),另一方面相對又造成容易被欺騙(貪小便宜),被騙久了自然對別人也都不能信任。鄭志龍(明代漳州人,下一點會說明)後來會接受滿清政府官位和金錢的誘惑降清,後來卻死於獄中,這一點也是跟他的本性和淵源(Origin)完全相關的。

    三.歸咎於日據時代和國民黨時代統治者所刻意分化下的結果,因為統治者一個是抱著殖民地的心態在統治,另一個是抱著"反攻大陸的根據地"="臨時借住的地方"的心態在統治。而這兩種統治心態其實都是為著相同的目的=利用台灣,因此在基本上都是不希望台灣人團結以利於他們的統治。然而悲哀的是回首台灣500年歷史,從豐臣秀吉到德川幕府時代,從荷蘭統治時代,到鄭志龍到鄭成功鄭氏時代,從1895年開始的日據時代到國民黨時代,前後500年每一個時代的統治者對於台灣都是同樣的統治心態,而台灣人到現在都還不能自知自覺!豐臣秀吉到德川幕府時代,一連數次派兵企圖佔領台灣,為的就是作為從日本到南洋貿易路線的一個中途點。荷蘭時代,荷蘭東印度公司(VOC1602-1677)一開始從雅加達派兵佔領澎湖,後來因對明戰爭失利退守台南安平,建立熱遮蘭城(Zeelania,荷蘭東印度公司一名董事的名字),統治台灣35年,為的其一就是作為與中國貿易之據點,其二就是作為攔截西班牙和中國的貿易。鄭志龍(鄭成功的父親)在台灣則是託了明代大商人李旦的福,鄭志龍為李旦之義子,原居日本九州,後為李氏之託掌管李氏台灣商館之業務,李氏過世之後,原李氏之勢力則自然為鄭氏所收併,鄭氏在台灣也是為了其商業之利益,鄭氏在被明朝招撫之後也放棄台灣改在漳州定居。鄭成功在台灣也是為了作為"反清復明"(跟國民黨有點像)的根據地。

  • 四.歸咎於長期在日據時代和國民黨時代長期高壓統治下所造成的駝鳥心態,養成了長期"觀其行察其言"而不敢有所作為的舊弊。在威權統治之下的人民養成了"看人臉色"的心態,就像奴隸會觀察主人的行為一樣,這是長期在威權下的悲哀。在這種心態下有幾種心理層面的反應:(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被動心態,奴隸長期養成了被使喚了的習慣,在沒有主人的命令下是不能自己主動有所行動的,在這種情況下也養成了不負責任和推卸責任的心理,一是害怕被挨罵,二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又因為這樣造成了"不會決定"也"不懂決定"的心理,因為奴隸是沒有決定權的﹔(二.)是被奴役的自卑心態,間接也造成對自己的不肯定和不確定,因為奴隸是要獲得主人的肯定才會自己肯定的,在這種心理下也造就了自己對自己未來的不確定心態(茫茫然心態),因為奴隸是過一天算一天,沒有自己的未來的,奴隸的前途是由主人來決定的﹔(三.)是在極度自卑心態下產生的極度自傲的補償心理,因此會產生短暫的肉體上的滿足來獲得短暫的自由幻想的行為,或是乾脆自欺欺人索性全盤否定(deny)的自我補償心理,否定(包括對現狀的否定)是人類一種很重要的自我保護的心理反射,特別是自信心完全喪失或精神狀況接近崩潰的時候扮演了一種很重要的角色。
    更悲哀的是以上這些心理會養成依賴性和惰性,建立在對於現狀的自我滿足上,然而這種現況的自我滿足卻又是建立在對於現況的全盤否定的條件反射下。因此體現在行為上成了安於現狀不肯也不敢也不要改變的現象。更糟糕的是上一代的想法會強烈影響下一代,因此就變成了奴隸的下一代也安於奴隸。

    五.歸咎於白色恐怖下的結果,相對造成台灣人彼此不能相信,因為一方面"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一方面大家也都彼此懷疑猜忌,因為沒有人能夠確定誰是不是國民黨的特務。在威權統治之下,為了方便管理,所以人民自然越散力量越散越好管理,因此即便是團體,也刻意建立矛盾和對立,製造糾紛和鬥爭來化解力量﹔所以團體的數量越多越是沒有力量。這就叫做"遇洞灌水,逢縫插針"(好像是這樣講!?),先依據利益的不同建立矛盾,然後擴大矛盾造成彼此的鬥爭,鬥爭之後力量自然消減了。從以前的國民黨到現在的中共全是使用此一手段。只是中共用的更高招,連外交手腕到對付兩岸關係,都可以看到其痕跡。對付美國,在非平衡戰略的指導方針下,一方面製造"戰略夥伴"(從1972到90年代),"聯合抗俄"假象(和"抗日"時用的方法完全一模一樣),另一方面分化美國與其同盟國的關係(特別是歐洲和中東),之後首先讓美國疲於奔命,消耗美國的經濟力間接削弱美國的實質戰力,之後美國自然對於台灣問題軟手軟腳了。
  • 這幾點就是台灣人的弱點和台灣人悲哀的地方。在台灣民主化多年的現在,台灣人的本性和劣根性依然彰顯無疑。台灣人倘若不能克服這些先天和後天的弱點,揚棄各種成見,將永遠是一盤散沙,永遠團結不起來。
    台灣,為什麼這麼多人要它。主要還是戰略位置,台灣海峽是個普遍深度不到100公尺的大陸棚,只有靠近澎湖到外傘頂洲一帶,被國際稱為澎湖狹道的地方水深超過100公尺(152M),而且這一帶之外全部是沙洲暗礁,所有從日韓開往菲律賓和中南半島的船隻全部以此為航線通過台灣海峽,否則就要走台灣東岸的航線,然而東岸的航線比西岸的航線多了幾天的航程,在時間和油料上都比較不經濟。台灣除了控制南北向的航運吞吐之外,也控制了東西向出入中國海的咽喉,從台灣南部到東沙群島,只有一天的航程就可以趕到,往北到舟山群島也是控制範圍﹔而且台灣南部墾丁一出去,北部釣魚台一過就是深達1000公此的深海,極適合潛艦部署﹔戰術縱深大,戰略彈性強。
    台灣除了佔地利之優勢之外,目前還有天時的環境。台灣目前是全球半導體生產業密度最高的國家,半導體生產佔全球總生產量的數成之多(詳細數字待查)﹔除了產量優勢之外,半導體的技術層面上也是全球排名前幾名﹔台灣也很有遠見的,很早就投入了奈米科技的技術研發,這一方面走的比人家早,暫時領先。

  • 外交部長最近為什麼說要走"攻勢外交"?為什麼各首長頻頻出訪外國?
    如果有遠見的人就會知道這是一種危機的警示!這顯示了台灣僅剩無幾的國際外交面臨全面瓦解崩潰的邊緣,換句話說,"攻勢外交"是台灣面對中共漸漸扭轉優勢的情況下,"不得不"採取的措施﹔再換句話說,"攻勢外交"是台灣最後能夠使出來的"困獸之鬥"和可能的最後的夕陽餘暉!台灣以前面對中共的圍堵還尚有"金援(元)外交"這張牌可以使出來,然而在不對稱的經濟翹翹板上,這張牌漸漸使不出來了,而且在不久的將來就即將使不出來了。
    而中共在經濟日益強大之下,沒有軍方背景的江澤民勢必將餵更多的軍費給人民解放軍這隻大獅子。而且在經濟擴張的這種效應之下,解放軍的素質將日益提升。1991年波灣戰爭是一個關鍵,波灣戰爭讓解放軍清楚的意識到現在的戰爭有兩個特點,一是現在的戰爭打的是高科技戰,科技高的佔上風﹔二是現在的戰爭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力作為後盾,因為無論科技的發展,武器的研發,都需要投注相當大的資金。1996年台海危機美軍的介入也讓解放軍意識到三點,一是美軍對於區域衝突的處理能力和處理效率(解放軍則是打從一開始就把美國當戰略對手而不是"戰略夥伴"來看,從韓戰到越戰都是這樣﹔至於珍寶島事件居然會讓美國產生"戰略夥伴"及"聯中制俄"的幻想,則根本就是一個意外的收穫),二是前進海權的和海外武力投射的重要性,三是軍事-外交-政治-經濟的關係。因此從1997年起大力致力於經濟"改革"與"開放",這跟1997起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不無關聯。全世界的資本像是一個定數,資本集中在某一個地方,自然就會引起其他地方經濟的"真空",因為所有的錢都到中國大陸去了,都被中共用吸星大法"吸"去了,這就是這幾年全球性經濟蕭條的最主要原因
  • 台灣是很有錢,可是經濟力若是沒有強大的政治力(外交)作為後盾的話是不能持久的,而強大的政治力若是沒有強大的軍事力也是不能產生威嚇的(相信崇尚"槍桿子出政權"的中共是很清楚這個道理的)﹔然而強大的軍事力又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力作為後盾,因此就成了這樣子的一個正向循環:軍事-政治-經濟-軍事-政治-經濟。1996年的台海危機更讓中共實際操作了這個法則。因此朝向台灣的500枚導彈是有一定的威嚇力和影響力的。整個局勢若是當作一盤其來說就是已經有一隻"車"牽制住了台灣的這個"將",使"將"再怎麼跑都脫離不了"車"﹔雖然"將"還有"相"(日本),"馬"(美國)可以來保護"將",可是只要把"相"(日本),"馬"(美國)慢慢除掉,就可以直接"將軍"死期了!
    解放軍以傳統武力取台灣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可是那500枚導彈也是不會輕易離開的。在這500枚導彈之下,所有的談判都是不能談的﹔就像人家架一隻刀子在你的脖子上要你談判跟他談判,這種談判要怎麼談?所有在這種情況下的談判都是不平等的談判,所有在這種談判下簽的條約都是不平等條約。台灣難道還要在蹈一次十九世紀末中國的覆轍嗎?
    為什麼中共說台灣只要接受"一個中國",什麼都可以談?因為只要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就"什麼都不用談了"!!因為那只是中共挖的一個"大同小異"陷阱,要我們放棄"小同大異"的事實和"同中求異"的機會,這種情況之下,大家還可以接受中共的"一個中國"嗎?
    在這些情況下,對台灣還能不說緊急嗎?現在不談團結要什麼時候談?要等到兵臨城下了才再公民投票有用嗎?那不是和日本接收台灣之前的"台灣國"的情況一樣?所以各位,此時不團結更待何時?
  • 出自法國同學會的 Jose ,由我轉貼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