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些應是歷史及居住地域所造成不同的觀點,客家人的原鄉大都是贛南,粵東,閩西山多田少的山岳地形, 即使來到台灣後,代都是住在靠山的縣份,從桃竹苗台中的東勢,石岡,南投的國姓,高雄的美濃, 屏東平原的六堆,一直到花東, 逢山便有客, 刻苦耐勞是必要的生存條件,君不見客家菜大都是醃漬類的菜色, 勤儉其實這是一項美德,當然一旦過之, 在重視物質享受的今日,便顯得古怪,客家人因為歷史環境的影響,確實較其他語群(都是漢人,僅是方言不同,焉有族群問題?)的人節儉,換另一個角度,目前經濟不景氣,客家地區的影響相對較低,實有其道理.
其實節儉並非客家人的專利, 來台的外省人中,權貴人士以外,多數的軍眷早期的生活也相當的刻苦, 同是閩南人中的漳州人( 漳州中的南靖,詔安,平和等縣也有不少的客家人,陳水扁,呂秀蓮,游錫堃都是來自那裡的客家後裔)與客家人相同,是以農業為主的語群,也相當的節儉.與善於經商的泉州人,消費習慣有明顯的差異,因此節儉或小氣,其實與不同語群的居住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
不同語群間或多或少都會有偏見, 最明顯的是因為二二八後造成本省人對外省人的偏見, 其實這個不幸的歷史事件跟絕大多數的外省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事件發生在民國36年,政府遷台是在38年,少數政客利用挑撥分化以獲取政治資源,其心可誅.
早期,渡過黑水溝的來台先民,很自然的會依所操的語言或地域而凝結,因利益而械鬥,如閩客械鬥,同為閩南人也有漳泉械鬥,難免會有仇視心態,如閩南人所稱之"客兄",客家人說的"學佬嬤",閩南人認為客家人節儉小氣,客家人認為閩南人揮霍懶散,漢人認為原住民沒有儲蓄習慣,都是貶低對方的明証, 事實上,不僅台灣如此,廣大的中國大陸亦然,沒什麼奇怪的,國父所說國人如同一盤散沙,只有宗族觀念,沒有國族觀念,就是這個原因。
時代的背景與生活環境的不同也造就不同語族的人從事不同的行業,閩南人中泉州人從商,漳州人務農,客家人務農與公教,外省人從商從軍,原住民則以基層勞動為多,其實早期生活在平原地區的平埔族並未消失,多數已漢化為閩南人,使用了漢姓與漢人的族譜,渾然不知罷了,許多不懂歷史的人號稱閩南人佔台灣八成人口,充滿了沙文主義及具有政治目的,政府遷台時,台灣住民僅六百萬,大陸各省來台人數超過2百萬,加上各語群後來的通婚與融合,四大語群的比例,早已無法統計,用目前家中所使用語言去定義是什麼人?毫無意義,且有違歷史真相。
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人,對客家先民的貢獻應該不會陌生,從太平的天國的洪秀全,國父的民國肇建,羅福星丘逢甲的抗日,鄧小平的新中國,李光耀的新加坡,相較其他語群而言,是光榮及引以為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