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為什麽你一說話,孩子就嫌煩?背後的真相紮心了

為什麼你一說話,孩子就嫌煩


網絡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你說話,孩子就嫌煩?”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是“我媽覺得不燙”。


答主說,小時候,媽媽怕她感冒,總是喜歡用很燙很燙的水給她洗澡。


每一次,她都會跟媽媽抗議:水太燙了!


每一次,媽媽也都會無動於衷:“我試過,不燙,洗著洗著水就涼了。”


一次又一次,次次如此。


久而久之,答主選擇了閉嘴,默默忍受洗澡帶來的不適和恐懼。


直到有一次,水溫超出了答主能忍受的極限。


多年來對洗澡的恐懼,長久以來被媽媽無視的痛苦,過往無數次被駁回的抗議……


種種委屈,堆積而起,壓得答主突然崩潰,嚎啕大哭。


而這,也只換來了媽媽不以為然地回應:“這有什麼好哭的,給你兌點涼水就好了。”


為什麼你一說話孩子就嫌煩?


因為,你從不曾看見真實的孩子,只要孩子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因為,你總是選擇無視孩子的內心,不懂得也不願意去了解;


最終,孩子只能偃旗息鼓,厭煩了你的每一句話。


看過一則“男孩假扮媽媽向教育專家訴苦”的新聞,男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實在是太難溝通了。


孩子想學遊泳,爸爸卻說:“學什麼遊泳,男孩要打籃球。”


孩子不願意:“我不喜歡籃球,那麼曬。”爸爸:“你看,你就是怕吃苦。”


孩子和你分享快樂:“媽,我跟你說,我語文這次考了第一名。”


你一句話堵過去:“考個第一,你很驕傲是吧,也不看看你數學才幾分!”


孩子感冒求安慰:“媽,我頭有點不舒服。”


你的嘮叨便開了閘:“叫你要多穿衣服,你就是不聽!現在嘗到後果了吧?看你以後還聽不聽我的話……”


為什麼你一說話孩子就嫌煩?


因為,孩子滿懷信任向你說出自己的選擇,希望你給與支持,你卻一味地否定;


因為,孩子滿心歡喜地和你分享快樂,期待你的肯定,你卻在指責他過於驕傲;


因為,孩子滿腹委屈地找你訴苦,渴求你的安慰,你卻開啟無休止地說教......


每一次的雞同鴨講,每一句都是ending。


為什麼你一說話孩子就嫌煩?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無關回應”,是指得到的回應與自己的期望無法接軌。


久而久之,就會將孩子從我們身邊推開,不再願意和父母交流。


很多時候,孩子與我們交流,是渴望精神的認同。


可悲的是,我們往往只關心自己的想法,看不見孩子的內心,一次次不自知地從孩子的心靈路過。


留給孩子的,只能先是失望,最終是絕望。



親子溝通,你有多對,就有多錯


大部分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自己給孩子講的道理都是對的,但孩子就是不聽!


“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才有好工作。”


對嗎?對!


“跟你說了多少遍,不準玩遊戲。”


對嗎?對!


“別跟那些學習差,沒人管的孩子玩。要多和成績好的同學玩。”


對嗎?對!


......


可是,當孩子們聽到這些正確無比的話時, 是怎樣反應的呢?


要麼一臉不耐煩地應付:“行了行了,知道了。你煩不煩?”


要麼幹脆沈默是金,一言不發。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太對了!


因為你的對,在不停暗示著孩子的不對,再不斷貶低著孩子的能力!


這樣的溝通,帶來的只能是據理力爭的割裂,或者關上心門的無聲抗議。


綜藝節目《十三邀》有一期,許知遠采訪於謙的片段令我印象深刻。


一向波瀾不驚的於謙,在聊到自己的童年時,情緒突然失控。


於謙生長於一個大家庭,真正的七大姑八大姨,從小到大,他最不缺的就是來自大人的關心。


但是,就是家人自以為“對”的念叨,磨平了於謙身上的棱角,讓他成了家裏事事順從的“乖孩子”。


可是,當他長大後,曾經束縛的情緒卻變本加厲地表現出來——


不是說我養小動物不務正業嗎?那好,我就買一個動物園給你們瞧瞧!


直到今天,五十歲的於謙談及此,仍顯得憤憤不平。


大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走他人驗證過的正確的道路,臨摹對的行為,復制成功的經驗,去追求他們眼中理想和正確的人生。


可是,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


比起“正確”的指示,正確的道路,孩子更想要的卻是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而每一個你覺得對的選擇,又何嘗就一定對呢?


所以,跟孩子溝通,請一定放下你的對。


因為,你有多對,就有多錯!



親子溝通,需要找到平衡點


不說,怕孩子錯;說多了,怕孩子不聽。


在與孩子溝通這件事上,過猶和不及的度,時常會讓父母陷入兩難。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做,孩子才願意說?


找準平衡點是關鍵。


第一:正確表達,不評論、不命令


心理學家盧森堡曾在《非暴力溝通》中講到:


如果我們表達出的是觀察,有理有據地描述,提出請求,對方會更樂意傾聽。


如果我們表達出的是評論,對方會把內容忽略,更以為是在批評、指責他,進而反駁攻擊。


當我們看見孩子把房間搞得亂糟糟、不愛整潔時,如果我們說:


“你就是個邋遢鬼,從來都不知道愛幹凈(表達的是評論),我說了多少遍,垃圾不要放桌上,臟襪子不準放床上(提出的是命令)!”


孩子會如何反應?是會立即整理,還是把你推出房門,生氣的規定你不準進入他的房間。


如果我們可以這樣說:


“你把吃完的零食袋放桌子上三天了(表達的是觀察到的事實),是第三次發生這種事了,我想讓家裏保持整潔,記得下次把果皮扔到垃圾桶裏(提出的是請求)。


想要和孩子溝通,那我們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正確表達,放下評論和命令。


第二:用心傾聽孩子,學會“閉嘴”


愛的撫養一定是“嘮叨”的,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幾年,父母的嘮叨,是孩子對世界最初的認識。


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父母過於的嘮叨,會逐漸讓孩子堵上耳朵,這時父母一定要學會閉嘴。


看過一則小故事。


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


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抱怨老師怎麼怎麼不對。


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


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


媽媽一楞,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麼多話。"


父母過度的嘮叨,會在無形中讓自己在溝通處於強勢的地位,占據孩子想要表達的欲望。


只有父母閉上嘴,孩子才有機會說出口。


所以,當孩子向我們訴說時,別急著打斷,別急著責備,閉上嘴,認真聽他說完,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第三:先做好自己,再成為父母


前段時間,看了兒子寫的一篇作文,他在裏面寫到:


做小孩真的很辛苦。


你們大人可以經常熬夜,我卻連上床睡覺的時間都不能做主。


你們大人可以把東西隨手亂扔亂放,我卻要在你們規定的時間內收拾完自己所有的東西,如果速度慢了,你們還會威脅我。


你們大人心情不好,可以隨便發火,我卻連生氣都沒有自由。


有時,我真的心情不好,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只想靜靜地在自己房間呆一會兒,或者,玩玩手機放松一下。


可是,你們總是隨時過來提醒我,該做作業了,該看書了……甚至會把手機沒收,直接吼我。


當我們教育孩子,批評孩子,要求孩子時,我們也該審視一下自己,這些要求,我們自己做到了嗎?


言傳身教,比起言傳,身教在孩子眼裏更有說服力。


正如董卿在在一個采訪中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就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樣,在將來,孩子才會對你,有尊重,有敬意,也有愛。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 “很多父母終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門外徘徊,他們沒有找到鑰匙,卻怪孩子難以溝通。”


深以為然。


為什麼你一說話孩子就嫌煩?


因為,孩子是從自己出發去看世界。


最有效的親子溝通,從來都不是講道理,也不是評論和指責,而是感受到被理解、被愛著。


他們只要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就會勇敢去探索,去嘗試;更會愉快地去接納,去修正。


我們只有彎下腰,才能看見孩子的感受;我們只有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聽到孩子心底的聲音......


如此,孩子才能感到被愛,敞開心扉,與你靠近!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